来源:传媒内参(CMNC)
文/安哲
近些年,伴随着人工智能、宇宙科技话题的火热,国产科幻题材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但由于此类题材的稀缺性以及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起步较晚的国产科幻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与国外相匹敌。面对日益成熟的观众与市场,国产网络科幻电影需要更多的践行者。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我们迎来了《末日救援》。12月2日,由黄金壹代、酷开传媒、凡酷文化、亿光年影业出品,川山文化、炬阵文化、峰幂影视、兰畦园科技、涵衍造物联合出品,张潇、林劲、林凯、谌秀峰担任出品人,回宇执导的国产科幻灾难电影《末日救援》在腾讯视频独家上映,该片也让我们看到国产科幻电影对于实地置景、服化道要求的提高,对于有中国特色的足够新鲜的世界观的构建,中国式英雄的人文情怀表达以及中国影视的工业化探索。
网络电影的硬科幻探索
开启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
《末日救援》讲述了2025年外星生物巨“鲲”入侵地球,人类全球联合政府为了文明的延续,决定启动“磁力计划”制造出反击巨“鲲”的终极武器,磁力计划黑隼小队与莫飞和他的伙伴临危受命开启末日决战,拯救人类共同家园的故事。
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物种异变灾难电影,《末日救援》选择了外星物种入侵作为创意点,毫无预兆的外星袭击,带来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受地球引力作用开始向上漂浮、城市楼宇截断被巨“鲲”吸食上升、“鲲”子肆虐捕杀人类、整个地上城市被毁灭等令人震撼的视觉,实打实的特效浓度,满足了网络电影硬科幻的必备条件。
“巨鲲一来,恐惧秒到”,这是巨鲲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观众在弹幕中留下最多的评论。从观众的反馈来看,《末日救援》的视觉特效呈现出符合本土观众审美心理和观赏期待的视觉符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幻片本土化的创新。
由于网络电影本身有限的制作周期和成本限制,过去网络电影行业鲜有硬科幻题材作品出现,可供参考的案例也较少,如何在有限经济与时间成本的基础上达到视觉效果的最大化,不仅考验整个主创团队的脑力,也考验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工业化程度的建设。
由于科幻电影在国内是一个比较稀缺的题材,从剧本,到搭景,到拍摄都没有太多经验来借鉴。导演回宇表示:“电影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用简化版的美国科幻电影制作流程,工序非常复杂,但我们的预算是美国科幻电影的零头又要达到较好的完成度,是很大的挑战。”
导演回宇
面对如此现状,《末日救援》在简化版美国科幻电影制作流程的基础上,每天做大量细致到每个部门、每个人、每一天的工作,为中国影视工业化的构建找寻中国特色的解决办法,也为《末日救援》找到属于它的视效气质和独有的讲述方式。
高效的工业化体系就像一台高速运行的精密仪器,可以规范化、规模化地实现优质内容生产,《末日救援》的工业化探索与构建,使得影片整体制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让成本、风险等问题都更加可控,也让人看到了在科幻领域,我国网络电影产业工业化积极探索与提速。
逍遥游与西游记破次元碰撞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完整世界观
相比较其他类型的电影,科幻灾难电影尤其注重世界观的构建,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科幻电影更受文化、环境、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工业流程的构建上,《末日救援》虽然借鉴了西方的做法,但在世界观的架构上,《末日救援》形成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完全不同的完整世界观。
西方科幻电影的文明想象源于《圣经》和《希腊神话》,而《末日救援》的科幻想象从华夏文明著作《庄子·逍遥游》和中国古典神话《西游记》中走来。不只是一部内容过关、制作过硬的科幻题材商业类型片,回宇团队要做的是一部有东方神话想象与气质的科幻电影。回宇总结为:“《末日救援》是一部世界观设计与呈现相对扎实完整的科幻电影。”
在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鲲、《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金箍棒等元素与中国科幻电影的破次元融合。“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巨“鲲”是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巨型神兽,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最早的英雄形象,《末日救援》以此为轴构成了影片中国古典特色的世界观铺设和架构,这既能让观众觉得它很有想象力,同时又能让人找到真实的落点。
而为影片世界观保驾护航,需要构建涵盖科幻背景设定、科学逻辑、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完整世界观手册。回宇认为科幻类型电影核心是可信度和代入感,为了构建有代入感的未来世界,自从2018年项目开始构想,到2020年集中筹备,造型、美术、外骨骼等部门都一起参与到《末日救援》世界观设计中去雕琢细节。
导演回宇在片场
从巨“鲲”入侵那一年开始算,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及地下城具体的施工过程,每一年发生的大事小事,这些不能完全在影片中呈现过的细节都需要每个部门的精密配合,“这是科幻电影看似没必要却需要大量时间堆积必须完成的一环”回宇如是说,只有从创作到产出的各方配合,才能够完全实现架构一个独特世界观的重任,事实证明,《末日救援》的确做到了。
“鲲、孙悟空”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更有观众盛赞“地方风情、中国特色,细节拉满了!”
以中国科幻英雄塑造
致敬本土化人文关怀
硬科幻影片里的软内核影片最终能否获得观众认同的关键所在,在科幻的设定下,《末日救援》演绎了一场中国式抗争,契合了国人审美意识中的“中国式英雄”。该片以“共生”、“拯救”等集体精神和以此为前提的牺牲奉献的英雄主义,由此构成了华夏文明的伦理和担当。
影片除了通过特效营造出逼真的末世场景加深观众沉浸感外,在故事编排和角色设定上同样下了不少功夫。
片中莫飞从贩卖地球灾前文明物品为生的空枭到临危受命开启末日决战,以及莫飞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是驱动故事发展的明暗线,随着故事推进,莫飞逐渐感受“失败”父亲背后的伟大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在通过一系列关键情节建立起角色弧光后,也成功让观众对莫飞产生共情,而最终莫飞和父亲一样的选择也由此具备了更强的感染力。
值得关注的是,《末日救援》也通过中国科幻英雄的塑造,传递出中国人面临天灾时应有的态度。电影在惊险刺激的情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自我牺牲、忠诚等美德和无私、无畏,为伟大事业奉献自我的集体英雄主义。
无论是肩负责任、甘于牺牲的黑隼小队,还是人类全球联合政府共同履行磁力计划、全球各地地下城一同为决战输送能量等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刻画,这样自我和集体共同完成对世界的拯救,一种超越人之常情的共情以集体救赎、人类共存等形式存在,是根植于人类文明沃土的科幻想象和价值引领。
中国科幻电影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创作国产科幻电影是一个圆梦的过程,《末日救援》知难而上拓宽题材边界,摸索网络科幻电影工业化标准,成功迈出了科幻灾难的一大步,将成为中国网络电影市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