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师终于拥有了中文版画册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

原标题:这位大师终于拥有了中文版画册|一周新书风向标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艺术

《博斯:人类之恶》

作者:[法]纪尧姆·卡萨格兰

译者:王烈

版本:未读·艺术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年4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宫子

博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家,他那与时代截然不同的、诡异的画风,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具有浓烈的现代性及超现实主义色彩。作为极具标识度的画家,博斯在国内的画册却寥寥无几,豆瓣上能搜索到的博斯画册也只有2010年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个版本,而且据说印刷精度并不高。相比于出版泛滥的梵·高、毕加索、莫奈,博斯在国内出版界中并不是特别受到青睐。原因大概有两个,其一是浓烈的宗教主题对中国读者来说肯定有理解上的障碍,另一个原因则是博斯的画册必然对开本有硬性要求,否则没有办法呈现他画作中的细节。

未读出版的这本博斯画册可以说弥补了这个缺憾,这本画册采用大开本印刷(非常难以携带,但也没有什么其他理想的印刷方式),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博斯宗教三联画中的诸多细节。书中的文字部分也详细解释了博斯油画背后的象征意味,读者凭借这本书可以很完整地体会到博斯艺术创作的理念。美中不足的一点在于色彩油印质量不是特别理想。没有采用常见的铜版纸印刷却高达399元的定价也是会让很多感兴趣的读者望而却步的一点。在书籍设计方面,模拟三联画的打开方式和几张原画海报,古典的形式感还是很充足的。

文学

《塔可夫斯基父子》

作者:[俄]马克西姆·古列耶夫

译者:张晓东

版本: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进

对电影爱好者来说,塔可夫斯基是那个高踞神坛的“电影诗人”,是在苏联时期凭个人天才拍出《伊万的童年》《镜子》《乡愁》《牺牲》等极具风格化电影的伟大导演,是《雕刻时光》的作者,但还有另一位塔可夫斯基,他是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的好友,沿袭“白银时代”的精神传统,终生以诗歌为业,他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父亲,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

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中明显的诗性特质可以看出,他深受自己父亲的影响,父亲的诗也直接出现在他的电影中,不过父子之间的关系总是纠缠错节的,其中既有驯服的继承,也有激烈的反叛,既有无法割舍的爱,也有影响的焦虑。《塔可夫斯基父子》的作者从两位塔可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中,试图清理出可供读者追踪的线索,厘清这对在各自的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父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阿尔谢尼对安德烈的影响,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中。因此,这本书无意于提供两人充分的传记资料,而是用一种散文化的,或许可以称为电影化的书写方式,把他们的故事用文字演绎成一个个长镜头,镜头错落有致地在时间中跳跃,有着电影般的节奏和抒情诗的氛围,同时以学者式的谨慎,捕捉着两位塔可夫斯基之间的“家族共性”和个性冲突。

历史

《巴塞罗那传》

作者:[西]恩里克·卡尔佩纳

译者:王晨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李夏恩

提到“巴塞罗那”这个城市的名字,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印象,应该是“巴萨”,是红蓝相间的矫健身影在绿茵场上飞驰,是发际线越来越向胡子步步退让的梅西张开双臂向胜利狂奔——读者大可以放心,这本厚达658页的《巴塞罗那传》,对上述这些让人激情澎湃的内容只字未提。尽管本书的作者卡尔佩纳将巴塞罗那塑造成一座充满火热抗争精神之城,但球场上的激烈对抗还是让它归于球场吧。比起这座城市在过去两千年里经历的那些血与火的对抗,绿茵场上的汗与泪确实显得太过幼齿。巴塞罗那人有自己的骄傲,它是“经历过科尔多瓦王国阿尔曼索尔入侵的巴塞罗那,成立了代表全城居民的百人市政会的巴塞罗那,遭受过瘟疫和动乱的巴塞罗那,从蒙特惠奇山之巅击溃入侵者的巴塞罗那,连续几个月坚守城池、令全世界钦佩的巴塞罗那,一次次与不公抗争的巴塞罗那,被视为火中玫瑰的巴塞罗那,挺身而出、手捧鲜花宣布共和国成立的巴塞罗那”。

全书唯一一段与巴萨和足球相关的内容,也是巴塞罗那漫长抗争史的一部分:1951年3月,西班牙佛朗哥政府宣布提高巴塞罗那电车票价,打算用这笔钱补贴首都马德里的新运输交通。这一行径招致了巴塞罗那居民的抵制。他们发起示威游行,让电车脱轨,拒绝乘坐电车。星期天,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在议会球场举行球赛,那天暴雨倾盆。市政府特意命令多辆空着的电车停在球场门外,打算借暴雨让抵制电车的巴塞罗那民众听命就范。但他们没想到的是,球迷们没有一个人乘坐电车,所有人都冒着大雨步行回家。纵然这场抵制运动招致了全市的大规模搜捕,多人被逮捕判处多年监禁,甚至被处决。但巴塞罗那的民众未屈服,他们用游行、冷漠和嘲笑对抗佛朗哥政府的统治,让毫无人情味的压抑统治在嘲笑声中变得荒唐可笑。当然,最终的胜出者还是巴塞罗那。

反抗的斗志这一城市精神,被作者牢牢把握住,并且统领了全书三分之二的内容。恰如这本书的书名《巴塞罗那传》(Barcelona una Biografia),作者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像几年前热销的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 London: The Biography)一样,将这座城市当成一个人来为它书写传记。这就意味着这本书不能成为一部单纯缕述城市发展变迁的地方史,而是将其拟人化,像展现人的成长过程一样,展现一座城市的成长。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模仿《伦敦传》,有些地方模仿得很像,譬如他在撰写巴塞罗那的“苦难之年”1651年的饥荒时,讲述了一名学生大吼大叫自己得了瘟疫,声称要自焚,还写了遗嘱的闹剧。还引用史料讲述了拉尸体装载车的送葬人“往往会带着吉他、小鼓或其他乐器,想让乐声将这巨大的悲伤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在下一节中,他又描述了小酒馆里叮叮作响的瓷杯碰撞声,到最复杂的政府举行庄严仪式时演奏的乐曲,他提到一位名叫贝雷·保·德松德伊格的银匠,在1685年从一名吉他制造者那里购买了至少76把吉他。这些看似细碎的描写,确实能让人意识到城市就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情感、听觉,甚至是视觉。

那么。这本书算一部巴塞罗那的传记吗?我所列举的内容,可以说是书中最赋予这座城市人性化的部分,而占据书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则是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的活动,以及城市的建造发展史。或许是笔力或是观察视角的局限,作者无法像《伦敦传》的作者一样,为这座城市涂上生命鲜活的色彩,这使这本书并未超出一部地方史的范畴。但作者细腻的文笔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字里行间之中倾诉的挚爱,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巴塞罗那是如此的令人着迷,不止有足球,不止有高迪的房子,不止有深厚的历史,还有众多深爱着这座城市的人。因此,这本书最合适的书名或许应该是:

《巴塞罗那:一封情书》。

社科

《新乌合之众》

作者:[法]迈赫迪·穆萨伊德

译者:刘耘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刘亚光

200多年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自己的作品中给“群体”做了一个被奉为经典的定义:即使是再聪明的个体,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失去理智,盲目跟随群体的方向决策与行动。这本书进入中文世界后被翻译为“乌合之众”——一个在中文语境中极为负面的词。“群体”也因为这本书变得面目可憎。然而一个吊诡的事情是,这本书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极其畅销,被不断地再版过多次。“成众”的读者,却一同在书里寻找着躲避成为“众人”中的一员的理由。平心而论,勒庞在书中多有偏见和断言,所用方法也并不科学。《乌合之众》的持久流行,反倒反讽式地成为最能应证勒庞观点的例子。

正如英国学者约翰·麦克里兰在《群众与暴民》中所论述,纵观西方思想史,群体常常被描绘为两副相互对立的面孔,他们要么被理解为某种对社会稳定的威胁,要么被视为能带来社会变革的潜在革命力量。总之,“群体”的面孔绝非勒庞的一句“乌合之众”可以定义。勒庞之后,对“群体”的研究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法国当代心理学者迈赫迪·穆萨伊德的这本《新乌合之众》正是介绍了心理学、社会学、动物行为学等不同领域有关“群体”研究的一些最新的进展。

近年来,将书名与既有的一些名著挂钩似乎成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图书营销策略,《新乌合之众》似也有此“嫌疑”。不过这本书并非纯粹借用勒庞的书名为噱头,而是确实为我们理解当代的“群体”提供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援引电影评分、维基百科等当代最新的例子,说明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在相对少地受到他人影响的情况下,即使智力平庸的个体贡献的想法也能积少成多,形成惊人的智慧。然而在受到人际网络的相互影响时,群体的决策也表现出随大流的特点。这说明,单纯地定义“群体”为“乌合之众”或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都过于草率,更重要的是观察群体在这两副面孔之间切换的条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