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直播”创造文化生产传播新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日前发布的《演艺+直播: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特征》报告认为,直播帮助演艺行业团体从业者通过线上线下彼此借力,获取新增市场,扩大收入,部分演出团体的演出场次达到原来的两倍。

据了解,目前的直播形态可以分为交易类直播和演艺类直播,前者以电商为主,后者则包含曲艺、唱歌、舞蹈和器乐等。近年来,随着直播行业的规范化和职业化发展,演艺类直播已经成为演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直播帮助演艺类主播及相关团体提高了内容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而推动演艺行业发展,帮助从业者增收。“在这个市场中,演艺行业从业者可以通过直播吸引更多粉丝和观众,进而转化为线下的忠实观众或消费者。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直播开展品牌宣传、票务销售等商业活动,进一步拓展其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虎涛说。

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勇还记得,2022年9月15日晚7点半,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首次开启抖音直播。当天晚上,王勇打开手机屏幕,既紧张又期待。直播开始后,500人、1000人……直播间观看人数不断攀升,最终,总观看人数达到了350万人。开始线上直播后,长沙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保持了两天一场直播频率,相当于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了180场以上的演出。“产能”倍增的同时,受众也实现了数百倍的增长,覆盖范围从长沙本地辐射到全国乃至世界。目前,长沙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抖音账号已吸引超24万人关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主任、副教授封凯栋分析,从长沙花鼓戏团的实践来看,以抖音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机制,演艺直播行业的兴起很有可能让传统、小众的艺术形式复活。同时,演艺直播极大降低了文化服务产品的成本与提供方式。这些都为文化生产传播提供了新契机。

报告认为,传统演艺行业在线下经营中,经常面临诸如场地、时间、观众覆盖范围的限制。随着直播的兴起,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杨虎涛表示,如今,从营收层面看,演艺行业的收入有三分之二来自直播平台。直播有形式丰富、传播范围广等特点,通过持续不断输出,保证了信息的流变性,较易形成固定IP,并对线下的演艺形式做了良性补充。直播等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线下演艺的生产过程、产出环节,融合产生了新的产出方式,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供求市场。

课题组调研发现,与直播相关的工作包括策划与文案、摄像与导播、编辑与后期制作、社交媒体运营、直播美工设计师、数据分析师和客服人员等。主播和服务人员(包括场控、文案、剪辑、运营推广等)的人员配比基本在1∶2左右,即1个主播可以带动2个新增就业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网络直播是包容性和灵活性很强的工作。一些年轻人通过网络主播树立就业信心,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赛道,也为其选择其他职业提供了有效过渡。很多网络主播在专业机构的发掘、培育和孵化下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创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黄阳华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直播帮助剧团改善了生存状况,提升了演员演出的积极性。同时,吸引了一批青年力量涌入,并获得了更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开展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如何平衡好线上线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都能健康发展,需要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共同努力。”黄阳华说。 (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