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男孩从小很喜欢黏着妈妈,一天能喊几百次“妈妈”,走到哪里,跟到哪里。看到妈妈累了,赶紧捶捶背,倒杯水,别提多暖了。但为啥随着年龄的增长,跟妈妈却不亲了呢?
宁宁最近出差来我所在的城市,我们一起聚会吃了顿饭。她知道我一直在做育儿博主,就跟我请教一个问题:“为啥儿子越长大越和妈妈不亲?”
我有些诧异,记得之前宁宁带娃来玩,孩子跟她关系很好啊!而且总贴在宁宁身边,别提多亲近了。我还羡慕,她家的“小暖男”呢!
宁宁说,自从儿子上五年级,感觉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冷淡了,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天天嚷嚷着想住校。可是,学校离家就5分钟路程,也没住校的必要啊!
还有,现在一到周末,儿子不会像以前一样,缠着妈妈带他出去逛街,吃吃喝喝了,而是招呼也不打,就自己出去了,回来一问才知道,跟同学一起去玩了。
宁宁很纳闷,以前晚上睡觉都要跟妈妈聊几句才肯睡的娃,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
今天借着宁宁的事情,想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你是否能有新的感悟?
心理学上的“弃猫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弃猫效应”,你可能也听说过。
大概意思是说,曾经被丢弃过的猫咪,被捡回来后会表现得很乖巧,因为担心再次被丢弃。
放在家庭教育上,也是适用的。你所感受到的孩子曾经“听话”“懂事”,其实可能是一种错觉,或许就是你曾说过的一句“你要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让他再也不敢不“听话懂事”了。
这种“温顺”只是表面现象,孩子内心已经千疮百孔。
等到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那些曾经的心底创伤,一瞬间被激发出来。孩子不想跟父母说话了,担心自己被再次伤害,更不想跟一个“经常贬低自己”的人,表达感受。
所以,别觉得孩子越长大越跟你不亲了,本质上,是他对你失望了。尤其是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思想上变动更激烈。面对曾经看起来“亲密无间”的妈妈,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了。
爱还在,但不想被干预太多了。
童年时期的三件小事儿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把这句话稍微改了一下,我觉得更贴合男孩们的思考。而童年时期的三件事儿,是很容易被他们记住,并且在成年后,化作利器,刺破和妈妈的亲子关系。
第一件事儿,很少被陪伴
因为忙或者其他借口,妈妈很少陪伴孩子,或者,没有高质量的陪伴,更没有拥抱、抚摸、亲吻这些。
0-6岁是安全感、亲密关系的建立关键期。而男孩难以得到这些感受,自身也没办法很好地发展出更稳定的情感,就只能压抑。
记得有位妈妈跟我说,她在娃小的时候每天忙得团团转,娃很懂事,就在一旁陪着。等她有时间想拉着孩子说话了,却发现娃已经高了她一头,而且留给她的就只是背影。
所以你看,没有被陪伴的孩子,只能乖乖等待。但等他长大后,就会转身离开,一点都不留恋。
还有的家长觉得,男孩子不就是要坚强吗?不就是要独立吗?
其实,男孩子更需要拥抱,更需要关注,更需要及时地回应,更需要确认自己是“被爱着”的。
第二件事儿,一直被打压
男孩天生比女孩要更淘一些,而且,他们的淘气、好斗、闯祸,分分钟能逼疯老母亲。所以,总会有妈妈说:“我看你就是欠收拾!别乱动了!”
记得看过陶行知和朋友的一段对话,朋友说,孩子把自己的金表拆坏了。陶行知问朋友,你是如何处理的?
朋友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是痛打了一顿,下次他肯定不敢了!”陶行知听完后惋惜,你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说不定中国的爱迪生就这样被你扼杀了!之后陶行知让朋友把金表和孩子一起带到钟表铺,让孩子在旁边看,学习如何修理。
你看,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但很多妈妈看到男孩“出格”的行为,第一件事就是痛骂一顿,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再打一顿。
你说,如果男孩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的生命活力是怎样的?他会真的尊重和喜欢妈妈吗?
被压抑的天性,到了青春期,才迸发出来。
第三件事儿,没有自己的空间
男孩的独立性比女孩要更强一些,所以,需要更多的独立空间。但家长如果经常参与其中,孩子的“自我感”很难形成。
你有没有发现,有的男孩进入小学阶段后,开始跟妈妈一点点“划清界限”,其实就是在追求“自我感”了。
有心事,很少都说;
有小秘密,很少告诉妈妈;
爱撒谎,拒绝跟妈妈很亲密。
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就是在发展“自我感”了,需要妈妈适当地退出,给孩子一点空间。
让他勇敢地去体验、去选择、去试错,如果没有这个步骤,孩子很难形成自信和主见。到了青春期,很容易跟妈妈有隔阂。
你真的信任孩子,他才能更好地成长。放手并不是完全的,而是有距离地跟随。
枕边育儿寄语:
大宝问我,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想一直跟你在一起啊!虽然这事儿已经过了两年(当时大宝9岁),但我还依然记得。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真的希望,我家儿子长大后,跟我还依然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