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产业跨界对话!知识产权如何赋能音乐产业创新?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摄影记者 宋枕涛 肖灏 刘中灿

实习生 樊林杉 吴思瑾

当科技遇见艺术,当创新邂逅音乐,将擦出怎样的火花?4月22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湖北分会场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当天知识产权与音乐产业发展高端圆桌论坛同步举行,五位来自科技、艺术与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共话知识产权如何赋能音乐产业创新。

ea9c616e0dd14ea6e48aeee0a27ed4e.jpg

“每个人简短回忆一下,在音乐艺术的形式里面,您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在圆桌会议的开头,主持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吴玲女士一生钟爱小提琴,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则是出名的“金嗓子”,“这是一位参加过《中国好声音》的企业家!”主持人笑着介绍。现场掌声连连。欧洲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中欧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余翔教授则点赞《高山流水》这一现场节目,他表示:“今天专门播放这首曲子特别好,它把中外古典和现代元素交融在一起,集中展现了中国元素和经典乐器的魅力。”

本场圆桌会议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重塑音乐产业生态,但同时也对传统版权保护体系提出新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

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作为高科技公司董事长的黄立最有发言权。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内创造了将近300项专利,产品涉及芯片、光学系统、红外激光技术、脑机接口等,“正是这些专利,让我们在脑机技术方面领先西方。所以我由衷感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黄立表示。

7b234404774fe2d10211c1e93d20bb6.jpg

近年来,科技前沿领域与艺术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景角度,吴玲向我们阐释了她的判断。她认为,半导体技术和文艺音乐的关系是双向的。半导体是载体和工具,而艺术能从人文视角,尤其是场景需求方面促进技术发展。吴玲以历史视角分析,从CD、MP3到智能手机,半导体一直是音乐传播的载体。

当创新越来越多元、先进时,知识产权保护也应更加多元、全面。武汉音乐学院校长高雁教授告诉我们,中国音乐教育早有科技融合的探索,从电子音乐专利到算法作曲,技术为音乐应用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团队研发的算法系统已能辅助歌词与旋律创作,未来计划通过开放课程普及技术,推动大众参与音乐创作。”高雁说。

欧洲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中欧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余翔教授指出AI时代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挑战和机遇,他援引国际案例谈到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对AI生成内容的认定存在显著差异,交流了AI内容版权相关内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高级顾问白光清谈道,知识产权为音乐产业发展做了很多工作,AI浪潮中也为社会大众带来了更多新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应以宽广胸怀拥抱AI,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探索平衡点,最终通过技术丰富全社会音乐生活。”白光清呼吁。现场,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未来需构建“技术+法律”的双轨保护机制。

随着知识产权宣传周正式启动,本周湖北各地市将开展140场活动,包括制造业品牌、地标产品大赛等国家级品牌活动,让大家感受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的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