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邵青向记者展示他的皮影作品。河北日报记者 孙也达摄
摆好刻板,把处理过的驴皮用图钉固定好,手握刻刀在驴皮上雕刻……5月25日一早,邵青和邵秋来父子就开始了皮影雕刻工作。
邵青今年77岁,邵秋来45岁,是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王店子村人。制作皮影的技艺,在他们家已经传承了五代。
刻刀在驴皮上娴熟地雕刻,一会儿,皮影的形象开始显现。邵青和邵秋来雕刻皮影时,不需要参照图,驴皮上也没有任何拓印,因为皮影的造型早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大脑中。
“我太爷爷是我家最早雕刻皮影的,然后一代一代传了下来。”邵青说,他的祖上既雕刻皮影,又会演皮影戏。
在邵青的房间里,有过去演出皮影戏的幕布,有盛放皮影的箱子,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从小就看这些东西,所以对皮影一直非常感兴趣。”邵青展示着这些老物件说,1970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刻皮影。皮影雕刻包含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不少讲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邵青雕刻的皮影渐渐走出青龙,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的买家开始到邵青家求购皮影。
1994年,15岁的邵秋来开始学习雕刻皮影。除了向父亲学,他还到北京、唐山等地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他雕刻的皮影造型美观、工艺精细,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远销美、英、韩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皮影也不好卖了。”邵青说,传统的皮影造型很难让年轻人提起兴趣,价格低廉的机械雕刻皮影也对传统皮影形成了冲击。
如何让皮影传承下去?邵秋来始终在思考。10多年前,在外出学习时,邵秋来发现有人雕刻卡通人物皮影,这让他找到了新思路。
邵秋来决定走“创意定制”的路线——买家发图片,他雕刻。“我们家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设计者的灵感和雕刻者的创意,人物更加灵动。”邵秋来说,现在依靠“创意定制”路线,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皮影,了解到手工皮影的魅力,并渐渐喜欢上这种中国传统艺术。
如今,邵秋来几乎每周都能从网上接到新的订单。“只要不断创新,传统艺术就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说起皮影艺术的未来,邵秋来信心十足。(河北日报记者 宋柏松 孙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