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身穿写着“我们在一起”字样T恤的志愿者在汶川灾区参与救援行动。资料图 除了传统的体力志愿者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孟伟 “当时我们去了有20多天。帐篷里铺的褥子很潮,人也不能洗澡,也没换过衣服,袜子都破得不能再破了。”河北省北乌中村村民杨军会想起十年前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经历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杨军会组织村里的22名农民志愿者前往灾区一线。 杨军会和他组织的农民团队只是汶川地震众多志愿者队伍中的一支,根据共青团四川省委的不完全统计:抗震救灾期间,团省委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者服务达178万人次。这还不包括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不包括无偿献血的志愿者。 正是这些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志愿者在地震救灾活动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2008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此后十年,志愿者队伍在经历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锤炼之后,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热血和专业,在救灾中交织
“进入灾区后,我看到很多的志愿者队伍,山东的援建队伍已经开始搭建板房,每天都会有防疫人员喷洒药水,还有一队转业的军官来帮百姓建造房屋。”这是在汶川地震前期就深入灾区的志愿者周玖江,第一次抵达灾区后看到的景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震级达8.0的大地震,全国各地的救援赈灾队伍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其中最庞大的群体就是志愿者队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八个大字成为当时这些人赶赴灾区的理由。
地震后,志愿者队伍率先到达重灾区,为运输物资、应急救援、安置灾民、心理辅导、助学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政府以外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
“当时很多人都是自发性的组织,没有什么功利性,凭着一腔热血来到灾区。”周玖江回忆当初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时说到。
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来自唐山的志愿者李爱军组织6名老战友组成“唐山农民志愿救援队”,几经波折从重庆进入成都前往都江堰地区开展搜救工作。10天之后,他们因为“一来灾区现在有专业救援队,我们的作用不大了;二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拉肚子,实在受不了,加上腿上都有伤,我们再待下去,意义不大”回到了唐山,那个42年前曾经发生过7.8级地震的地方。他们对于汶川地震感同身受,但是作为非专业志愿者却能力有限。
缺乏专业知识和充分思想准备的志愿者们凭着一腔热血前往灾区,在经历过大批志愿者的涌入后,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志愿者中很多人并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救援经验,甚至有一些非专业志愿者导致受灾人员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
株洲的志愿者唐先华回忆,“一次在北川救人时,一个伤员被抢救出来,一名志愿者去抬人时直接抬了头部,结果颈部折了起来,导致伤员呼吸困难进而昏迷”,经历此事后,唐先华认识到专业救援的必要性,他开始慢慢的召集志愿者,在每次救援行动之前给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希望能够使志愿者发挥真正的作用。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解释道,“民间自发形成的志愿者,在学术上被称为‘非正式志愿者’,他们奉献爱心主要靠的是激情,没有一个应对困境的有效机制,爱心也难以持久。要实现爱心永驻,我们必须给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以成长的空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越来越专业的志愿服务
2008年虽然被称为“志愿者元年”,但志愿者服务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1993年12月19日,两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在2008年以前,志愿者服务主要是以政府部门、民间团体等官方组织为主导,没有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形式,直到2008年以后,大量民间志愿者的参与,使得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再单一的依靠官方的力量。
邓国胜教授表示:“志愿者服务确实一直存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奥运会的举办成为一个契机,使得志愿者数量剧增,也让人们认识到了志愿者这样一种形式和他们的价值,所以这一年被称为‘志愿者元年’。”
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实践,很多志愿者感到自身缺少经验和技术,努力学习急救知识。也有很多志愿者意识到,救灾工作对统筹和精细度要求很高,除了一腔热血、一双手,志愿者还需要管理能力、领导力,单打独斗更是不行的。
从2010年“4·14”玉树地震开始,全国各地的民间志愿者组织逐渐开始形成规范化管理模式。到2013年“4·20”雅安地震,民间志愿者的服务工作,除了传统的体力志愿者外,出现了越来越多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在统筹协调、监督机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建立救灾大本营是“4·20”雅安地震志愿者服务工作中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当时担任全国民间志愿者联合救援大本营总负责人光耀介绍说:“大本营主要功能是协调一线中转物资、分配各个联合组织的专业分工,使物资的转运派发更高效;同时整合志愿者资源,为志愿者团队提供救灾信息,向导引路,协调物资,增强志愿者的组织性;第三是代表民间志愿者团队与政府设立的救灾指挥中心进行同步协调,使志愿服务更精准。”
大本营的建立减少了灾区物资的资源浪费问题,也减轻了灾区志愿者无秩序的状态。为让中国民间志愿者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光耀还联合其他志愿者组织,开展了“民间公益自律第三方”,希望通过民间志愿者自纠自查的方式来保护志愿者的形象以及灾民的权益。
邓国胜对这十年来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也持赞赏的态度,“中国志愿服务在这十年是蓬勃发展的,一个是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了,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数量有七八千万;另外从质量方面来看,除了传统的体力志愿者以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进行服务”。
但邓国胜还希望志愿者组织能够加强规范,建立合理的招募、培育以及约束机制,“在目前来看,中国真正有活力的志愿者组织数量还是有限的,志愿者组织还存在规模小、能力弱、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
据光耀透露,2013年以后大部分专项民间志愿者组织已经开始开展救援、扶贫、助学、环保等方面的学习论坛。
同时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也对专业技能培训提出要求,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
在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越来越专业的基础上,光耀也希望中国民间志愿者组织能够有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拓展更多的志愿者组织,他认为:“之前民间志愿者组织并不完善,但是经过多次实践,民间志愿者组织正在逐步完善中,如果能继续坚持下去,民间志愿者组织会更加专业。民间志愿者组织越多越专业,才能更迅速有效的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