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历史,以往把慈禧太后视为死硬的保守派,似乎有点冤枉她。其实,晚清的改革(以前谓之“改良”)肇始于她,只不过她不太主动,而是被人赶鸭子上架罢了。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清廷外忧内患不断,不少忧国忧民之士建言献策,力求救亡图存。一介草民孙中山无缘面圣,写了一份《上李傅相书》交给李鸿章,没得到领导重视,他才转身闹革命。
1872年,光绪还在吃奶,慈禧批准容闳、李鸿章教育救国的建议,派幼童赴美国留学。三年间派出120人,大部分都成了引领中国改革之人。接着批准盛宣怀、李鸿章创立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随之开展洋务运动,开办了电报局、通商银行、铁路、钢铁厂、机器制造厂等,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同时创办了第一所近代军校——天津水师学堂和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还办起了新式大学堂和西医院。盛宣怀招商引资修了2100公里铁路,留美归来的詹天佑独自设计完成了工程极其复杂的京张铁路。民间集资的川汉铁路破土动工后,因为要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导致了武昌起义。那时的GDP增长幅度恐怕也不低于两位数。
1875年,同治皇帝病殁。慈禧选择4岁的侄儿光绪继位,她一手遮天,14年后才给予新皇一点亲政的权力。光绪一心拯救国家,自己有没有权力倒无所谓。但他涉世未深,不善于与老太太沟通,一心不受干扰独当一面,还想聘日本中兴名臣伊藤博文做宰相。1898年,光绪着手变法维新,慈禧并未反对。他却操之过急,一天几道谕旨,几条新举措,下面穷于应付无所适从。加上他倚仗的一批新秀资历太浅,难以服众,康有为竟鲁莽到派谭嗣同私约袁世凯,建议“劫制皇太后”。这才激怒慈禧,触发了戊戌政变。
慈禧恨洋人保护康有为、梁启超,想借义和团之手“扶清灭洋”,反被8个国家的洋鬼子赶出了北京城。逃到西安苟且偷安的两年中,她闭门思过,跟李鸿章一起总结出了“关闭国门也挨打,必须改革开放”的教训,并商定了变法大纲。1901年1月29日,她在西安颁发“预约变法”上谕,要求大小官员两个月内各写出一份报告,为富国强兵提供改革意见。她还根据本人的切身痛苦体验,率先发起“劝禁缠足”(解开妇女的裹脚布)运动,为中国妇女除去了枷锁,比取掉阿拉伯妇女的面纱更人性。
随后,实业救国、教育兴邦,蔚然成风。张之洞、张謇等创建了山东、武汉、复旦等多所名校,外派留学生越来越多,洋医院也越来越多,还接连开办了钢铁厂、水泥厂、纺织厂、兵工厂等。直到抗日战争,我们使用的主打国产武器还是那时开创的“汉阳造”,洋务运动功不可没啊!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推动下,慈禧还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改革。1905年9月2日,她下诏叫停了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1907年8月18日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民选的地方议会——天津议会,各省也相继成立了“宪政公会”“咨议局”。迫于皇亲国戚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剩下深水区里的机构改革啃不动,大约慈禧也担心汉人独揽大权,裁撤军机处、内务府、翰林院等成了改革的禁区。因君主立宪能让“大清皇帝世袭罔替”,慈禧觉得可以对皇族做一个历史交代。1908年8月底,她终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承诺立宪分三步走:1909年召开各省的立宪会议,1010年召开全国立宪会议,1917年召开国会正式开始立宪。可是,孙中山的革命派已经等不及了。后来国民党许诺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也是时间拖长了,人民等不起。
综观慈禧的后半生表现,光绪制定的戊戌新政,她除了没有触动机构改革,其它都基本实施了。如果光绪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两人能够毫无隔膜地和衷共济,清末的改革开放或许顺利得多。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慈禧的问题在于:一与光绪缺乏互信,认为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二来对既得利益集团过于迁就;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肯放权。因此,清朝覆灭的屎盆子扣在她的头上,也不算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