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CMU毕业生对Quant的理解

null

写点自己对quant的理解,仅供参考

几句话写在前面

The largest casino is the Wall Street.

一下只是自己亲身感受和接触的观点,一家之言,难免片面不客观。

钱固然重要,但是除了钱还是有很多值得每个人追求的。并不是做金融就一定要唯利是图。

主流 VS 非主流

个人认为国内对quant的主流认识还是为trading desk服务,或者是设计一些复杂的金融产品。这种观点在国外也是偏向于主流的。我认识一些quant拿到了PHD之后就在GS,UBS这些公司做起了risk quant或者为前台计算设计一些模型。这类型的quant在业界还是占了很大很大的一部分,而这样的quant也是mfe的项目所培养的。也许你MFE或者PHD毕业了以后,就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帮前台计算P/L 或者VaR之类的。

前一阵和一个在trading desk工作的同学聊天,那种quant的不屑是很清楚的写在脸上。的确,不可否认的是,主流认识的quant在创新和自主上还是有一些不足的。我想,国内的券商,投行其实更多的是需要这样的quant。

所谓非主流的quant不是说业界的数目很少,而是说,不是主流(在20-35岁年龄段)所认为的quant。

这类的quant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trader,主要是为公司设计trading system进行high frequency trading。这类quant的自主性更高,但是难度也更大。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不走你也多不了坑。

像文艺复兴里面就都是这一类的quant,主流quant是无法进入其工作的。如果你设计的trading system能进入生产线的话,那么你离百万年终奖也不是那么遥远了。基本上所有这类的quant都是要签订NDA的。

如果你能拥有一个稳定年sharpe ratio是2的high frequency trading system, 那么这辈子在物质上就可以没什么追求了,可以洗洗去追求精神的高度了。

当然很多人付出一生的trading system都无法投入生产。

主流quant的工作更加的稳定,稳定的收入加上固定的分红,坑也更多,流通性也更好。

非主流的quant工作充满了未知数,收入不会比主流的低,分红波动性高,坑少要求高。

挑战 VS 机遇

如果你成为了一个quant,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你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前一阵跟老板聊天,他说对他最奢侈的事情不是物质上的,而是能够从晚上11点睡到第二天早上6点。虽然我们是algorithm trading,不过人还是要经常盯着system看和修改模型的。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非常常见的(尤其对于非主流quant)。

Quant VS Trader

Buy side VS Sell side

经常在想如果你能把buy side和sell side的生意一起做了,那钱就来的太容易了。总是听老板(Top 3 IN RenTech) 说一句话:在buy side已经没人能从OPTion pricing赚钱了。我个人对于sell side没有什么反感的,毕竟我们之间还是要做生意的。但是就难度而来buy side >> sell side。如果你能在buy side赚钱,那么你到了sell side还是可以赚钱。

大公司 VS 小公司

大公司的工作还是比较稳定的,当然每年裁员是正常的。没在那种大公司干过,以后也不知道会不会去。小公司对于个人锻炼,我认为,还是高于大公司的。小公司的bonus pool其实分到个人还是很多的,像我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分到bonus(对我来说还是蛮多的)

编程要求

各种公司用的都不一样, 能很快上手是很重要的,毕竟不是CS毕业的。像downtown的Jane Street(one hedge fund) 就用Ocaml来编写的。我是从来没用过,你的团队用什么,刚进去的你估计就要用什么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