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站|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凤凰网原创|印度官方并未主动透露消息,或许并未在冲突中占到便宜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前哨站|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文|凤凰网军事特约作者 平远

核心提要:

1.中印边境问题尚未解决,边境冲突也时常发生,回顾过去的数次冲突,可以看到印方尽可能的利用其地理和人力优势主动发起挑衅。

2.印度官方并未主动公布此次冲突的细节,尤其是印军本身的伤亡, 此次印方的操作极有可能是在转移矛盾后进行冷处理。

3.印军不断增加在边境的驻军和重型武器的数量,如果印方依旧不改变边境政策,未来的冲突恐怕难以避免。

12月13日早晨,印度媒体突然将一条“12月9日中印再在达旺地区引发冲突”的新闻打上头条,一时间内热点再次爆发,流量疯狂汇集,颇有2020年冲突再现之势。

据西部战区发言人龙绍华大校表示,12月9日,西部战区边防部队位中印边境东段东章地区实控线中方一侧组织例行巡逻,遭到印军非法越线拦阻,我应对处置专业规范有力,稳控现地局势,目前中印双方已脱离接触。我们要求印方严格管控约束一线部队,与中方一道共同维护边境和平与安宁。

前哨站|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中印边境冲突的基本规律

此次边境冲突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印方报道并未透露,但是通过结合1980年代之后的数次较大规模的中印边境冲突,我们就可以摸索出中印边境冲突的一些基本规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冲突的发起方基本都是印度一方。

原因主要在于地利——印方所占据的地区相对容易集结庞大兵力(如“伪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地势平坦,水利完整,可以满足庞大数量驻军的基本需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兵力的单方面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兵的主动性,所以从1962年至今的所有边境冲突的主动挑起方无一例外,都是印方。

而这几次大规模冲突中的挑动方式与逻辑也是共通的:

首先是1987年,解放军在巡逻至达桑多河谷地段时,发现印军巡逻部队占领了我方高地,随后解放军随后派出官兵,前去交涉兵遭拒,且开枪袭击我方交涉人员。

前哨站|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到了2013年,则是中方约一个排的士兵,在拉达克地区某地安寨,搭帐篷时,遭遇印边境部队的帐篷对峙,双方间距约300米。

此次对峙中并未出现激烈重大冲突,而是长时间的对峙,对峙结局以印军增援兵力拖垮印军后勤线而退走结束。

而后的2017年6月18日至8月28日双方又在中印边界锡金段洞朗对峙,是以印边防部队非法越过中印锡金段已定边界,侵入中国洞朗地区阻挠中方道路施工开始,最终以印后勤线难以为继,而解放军后勤线始终畅通而不得不放弃对峙,遂结束。

前哨站|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再其后,便是2020年的那次难忘的冲突,时年6月15日,印军再次跨越实控线主动挑衅,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设伏,暴力攻击中方交涉官兵。此举造成包括祁团长在内4死3伤,双方爆发激烈肢体冲突,其后以印军600人对解放军70人反被“斩首攻击”溃散结束。

前哨站|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这几次冲突虽然情况不一、规模各有大小,但都体现出印军高层对于对峙本身的清醒态度与对策——即狠抓中方地势较高、地形险峻导致的在驻扎、调集和展开大量兵力方面的劣势,利用印方人员优势与地利优势尽可能的蚕食小型地块——在印军之中,这种思路被称为“冷启动”。即在战前给各个部队定好方针预案,然后在发生边境冲突时,让部队直接按照既定的作战方向调配。体现在冲突中就是虽然中方可以依靠机动与通信优势在部分情况下做到集中优势兵力对峙,但总体上,随着印军逐年增加驻军人数(2022年约30万军、警驻扎在争议地区一线,且重装备数量正在不断攀升),中方在兵力上对印依然呈现出绝对劣势。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冲突中,印军应该还是以调集数倍于解放军的兵力,主动发难。

前哨站|中印边境再起波澜 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印方的边境冲突政策

印度受其前殖民国家英国影响,具备一整套的维护国家稳定的管理策略,其核心非常明确,即【掌握话语权】和【矛盾引导体制】。

无论前后两者有什么具体情况,这两个核心的服务对象都是保持执政党优势,或为执政党保持优势,所以在议会制国家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议员或高官为了争取选票进行极端发言的情况出现,具体到对峙上,就是会出现突然的发难与国内的舆论引导夸张化。

在此次公布中,印度国防部网站《印度国防部研究之翼》所采用的两家媒体在表述上就趋于两极化

首先是ANI方面的阐述“300多名中国士兵在达旺爆发点发生冲突,受伤人数超过印方”便较为激进,形容为超过300名中国士兵在冲突中受伤,且形容言辞激烈,

而PTI的阐述“印度、中国军队在达旺沿LAC发生冲突;双方轻伤” 既没有任何具体细节,也并未公布双方具体受伤人数,仅做【双方均出现轻伤】的描述。

由此可见,在统一口径的问题上,印度国内并未达成共识,但都对印方的损失三缄其口,印国防部更是并未直接在9日的新闻中提及任何冲突,选择了等待民间报纸公布消息的“冷处理”方法,这与2020年时完全不同,其或许意味着:

印方并不希望此次冲突升级热度

印方在冲突中并未捞到任何好处,且可能处于被动状态。

借鉴2020年冲突中印度执政党——印人党利用冲突煽动国民情绪强化地位后与中方寻求谈判解决的模式与经验总结,此次印方的操作极有可能依然是转移矛盾后进行冷处理。

所以,无论近日报道如何更改口径,中印双方在短时间内是不会爆发任何大规模冲突的——这既不符合中国的长久利益,也不符合印度执政党当下的控制力,谋求在纵横中壮大的印人党在党后支持者——阿达尼财团初入军工业的这个时间点内,只可能创造军需从而牟利,而不会在技术未成熟的情况下贸然煽动大规模冲突。

但是,此次事件背后,依然可以体会到印方蚕食策略的延续,同时也可以在国内报道中发掘印军驻军力量的提升与作战半径、续航能力的提升。

在相对温和的PTI报道版本中,作为结语,印方强调了自2020年冲突后对争议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3500公里公路。

由于海拔与国力限制,印方一直在谋求增强自己的山地打击能力,而延续山地打击的重要前提,就是陆航与基建幅度,自2020年以来,印度所建设的所有争议区基建设施的使用前提都是提升印军在争议地区的驻扎人员上限与后勤保障能力,以便冷启动机制的高效运转。

同时,围绕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基打击能力也在砸钱升级(临中方边境的机场建设、陆航LCH轻型武装直升机采购计划、K-9自行火炮高原版本的采购与生产等),这些手段都毫无疑问是在强化边境部队的针对性作战能力,以便在可能的冲突不可控情况下针对性的作战并取得优势。

所以,虽然此次冲突并未脱离印度军政双方的传统逻辑,但鉴于印国内局势的多变、经济体量的提升与军队建设的推动,在未来不可预期的时间,印度若不改变其目前的陆权地缘政策的话,则中印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实力的支持下爆发,对亚洲甚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架构与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