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下的白骨,如何成了“贞洁”教科书?

关于蚊子之可怖,最有名的传说恐怕就是露筋女的故事。江苏高邮有个露筋祠,为地方名胜,“露筋晓月”乃“秦邮八景”之一。露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相传江淮间有驿,呼露筋。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咕嘬,血滴筋露而死。据江德藻《聘北道记》云:自邵伯埭三十六里,至鹿筋,梁先有逻。此处多白鸟,故老云:有鹿过此,一夕为蚊所食,至晓见筋,因此为名。

据说有人夜里醉倒野外,蚊虫叮咬一夜,血肉模糊,筋骨暴露而死。也有人说露筋本是“鹿筋”,有鹿被蚊虫叮咬,露筋而死。清人袁枚的《随园随笔》中还提到了“路金”之说:“路金者,人名也;五代时将军,战死于此,故名。或云:有远商二人,分金于此,一人忿争不已,一人悉以赠之,其人大惭,置金路上而去。后人义之,以其金为之立祠,故名路金,讹为露泾。”

但后来流传更广的露筋故事是关于一位女子的。嘉庆《高邮州志》记载:

露筋女,不知何许人。会有行役,与嫂俱抵高邮郭外三十里。值天暮暑雨,蚊甚厉,托宿无所。道旁有耕夫舍,嫂止宿焉。女曰:“嫌疑宜避。”坚不就。竟以是夜吮死舍外,其筋露焉。后人哀之,为立庙貌,遂名露筋云。

某女与嫂子同行,夜至高邮城外,时值大雨,且野外蚊子很多。嫂子借宿农夫舍,女子为避嫌而坚持不肯进屋,是夜被蚊子叮咬,直至露筋,死后当地人立庙表彰其贞节。人被蚊子叮咬致死,并非不可能,史籍中曾多有记载,宋时《孙公谈圃》就说:“泰州西洋多蚊,使者按行,以艾烟薰之,方少退。有一厅吏醉仆,为蚊所噆而死。”不过这些记载多是传说。当今科学家已经证明,实际上蚊子抽干一个人身上血的难度也是很大的,“除非身体某处被20万到2000万只蚊子叮咬,否则你不会死于失血”([美] 乔纳森· 巴尔科姆《无敌蝇家:双翅目昆虫的成功秘籍》,左安浦译文)。

故事由鹿筋变为露筋女,很难考索出其中转变的过程。查慎行也曾说:“高邮露筋祠本名鹿筋梁。相传有鹿至此,一夕为白鸟所嘬,至晓见筋,故名。事见《酉阳杂俎》及江德藻《聘北道记》,不知何时始讹为女郎祠也。”并作诗曰:“古驿残碑幼妇词,飞蚊争聚水边祠。人间多少传讹事,河伯年年娶拾遗。”(况周颐《眉庐丛话》)

露筋女之类的故事,大概就是为了宣扬道德观而演绎出来的。所以露筋女的故事虽仅为诸说之一,但后起而独胜,历代文人骚客,尤其是道学家和政客们热衷于发挥,于是露筋女成为贞洁之代表。露筋女后来更是由烈女衍化为运河女神,成为露筋娘娘,有类于南方的妈祖,来保护沿河出行的平安。(谷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露筋娘娘”传说形象考辩》,《文教资料》2018年第12期)宋代书法家米芾写过《露筋之碑》,乾隆皇帝专门写了《题露筋祠》:“烈女唐时传露筋,米襄阳志有佳文。若论茹苦冰霜操,画栋雕梁宁所欣。”

[北宋]米芾《露筋之碑》(局部)

后来有关露筋女的诗文很多,清代王士禛有《再过露筋祠》:“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评价此诗为“绝唱”:“诗不即不离,天然入妙,故后来作者皆莫之及。”

看到露筋女声名高涨,有些酸腐的道学家们,开始为那位同行的嫂子懊悔起来了,如若嫂子也被蚊子咬死,今日岂不也万世留名?“阿嫂若能同一死,也留芳躅到于今。”([清] 谢开宠《露筋祠》)实在是毫无人性。女子在古代常是道德专制之对象,就像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说的:“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令人胆寒的是,“这样风俗,现在的蛮人社会里还有”。而在时下,这类事似乎也层出不穷。一个正常人从中看到的尽是恐怖,而非美德,就如高邮人汪曾祺在《露筋晓月—故乡杂忆》中说的:

“秦邮八景”中我最不感兴趣的是“露筋晓月”。我认为这是对我的故乡的侮辱。

……

这是哪个全无心肝的卫道之士编造出来的一个残酷惨厉的故事!这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还要灭绝人性。

歌颂露筋女的卫道士们,比起那些蚊子来更可怕,消灭起来也更难。

(选自王宏超《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中华书局2023年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