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10点半,叶县辛店镇刘文祥村村民童路军正在家里给黑李打包装箱。“这是给客户预留的最后几箱,运走后今年就罢园了。”
站在刘文祥村外的山坡上,满眼的果树比去年明显茁壮了几分。
“今年,我们的黑李、油桃销售悄然进入尾声,但却是一个满满的收获季,不只是卖果子的收获。”该村党支部书记梁留恩意味深长地说。
在果树园,在村子里,村民们谈起今年的行情,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刘文祥村是个山区村,土地贫瘠,为增收村民种上了油桃和黑李(均称山杂果),今年是第四个挂果销售季。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村已成小有名气的山杂果基地。
最先上市的油桃,一开始价格在3.2元/公斤。用村民的话来说,一天一个价,最高涨到3.8元/公斤。“多少我们都销售,不等不惜售。”该村村委会主任梁海坡说,村民都知道,果子量大,货卖当天值,果子价格起起落落,谁也说不准以后市场行情如何。一旦错过了季节,果子掉落,价格就会跳水。
油桃过后,黑李开始上市,起初由于连续阴雨,客商来得少。先期的黑李只卖1.6元/公斤。梁海坡说,村上合作社只要谈妥价格,村民们就摘果。此后,黑李价格开始上扬,最高卖到了3元/公斤。“卖了就卖了,也没啥可惜的。”村民吴平安说。
“几年的市场风雨,已让刘文祥村人学会了看淡市场价格的起起落落,市场让村民们成熟了。”该镇果树发展协会会长刘洪涛说。
“我很知足,也没想到亩把地的果子能卖1万多元钱。”村民何付明说。
何付明是村上的五保户,他种了一亩油桃、黑李,今年第一次就卖了9000多元。现在,余下的果子还能卖两三千元。
“今年,亩产上万元的已超过了20户,因为村民都相信技术了。”童路军感慨地说。
早年,童路军家因妻子生病成了贫困户,由于不能外出打工,7年前,在村干部的劝说下,他试种了一两亩油桃、黑李,第一年挂果,每亩只卖了四五千元。此后,爱钻研的他通过学习和实践摸索出了疏果、施肥和打药的管理方法,油桃和黑李的品相和口感全村最好,尽管比别人家每公斤高上两三毛钱,收购商还是争着要。他不但成了全村亩产收入最高的农户,也成了脱贫致富的明星人物,被市里和镇上聘为技术顾问,为果农免费提供指导。
为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村里为童路军装了一块黑板,每到疏果打药剪枝施肥的时候,他就在黑板上标注。“以前我除了在黑板上写,还在喇叭上喊,最后还得跑到村民家去催。”童路军回忆道,现在,只要黑板上一写,村民就自己跑去看了。有时候村民还主动打电话询问该不该整枝打药……
当天上午,在童红伟家,几个人正忙着将黑李装筐。记者注意到,这些果子大小不一,小果子特别多。
“都是末期小杂果,品相也不大好,若是以前都扔了,现在我们将果子挑拣后装筐运到平顶山的冷库。”童红伟说。原来,他在那里租了冷库,将这些原本扔掉的果子低价收购后囤起来,过段时间果子价格抬升了再出售。
“这也是我们跑市场卖果子学到的精细儿。”梁留恩说。原来,由于山杂果曾经滞销,不少村民曾拉着果子到市场上四处批零销售。在平顶山等地的批发市场,他们从那里悟出了商机,一些人变成了收购商,既增加了果农的收入,自己也能从中多赚一笔。
今年,该村通过电商销出了七八万公斤山杂果,附近一个村子的张氏兄弟利用微商为刘文祥村销售出近两万公斤果子。
记者离开时,发现该村外两座冷库正在建设。“县里为支持我们村集体经济及林果业发展,特意建造了两座冷库,到明年,村民不用把果子拉到平顶山冷库了,冷贮的果农就更多了,当然,果子的销售期也就更长了,村民的收益就更大了。”刘洪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