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眼前一亮的《华文月刊》

让我眼前一亮的《华文月刊》

陕西 邢亚荣

今年元旦那天,《华文月刊》杂志常务副主编李印功在一个微信平台上看到我写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兴趣,设法联系并通过微信加上了我。他津津有味地给我推介《华文月刊》,介绍总编王继庭倡导的全新办刊理念和杂志在社会上的影响,要我赐稿,并说要给我寄杂志。过了几天,我果然收到了他给我快递来的2019年九月号到十二月号的四期八本《华文月刊》。其中四本是吩咐我转给一名领导和一名主任,四本是给我的。我将杂志带到家里,恰逢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不能走亲访友,倒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阅读机会。整个春节,除了买菜透气,我将四期《华文月刊》从外到内,逐篇品读,好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个假,沉醉其中而心怀满足,快意无限而思绪翩翩,由此对这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大型文学期刊有话要说。

创办于2014年的《华文月刊》,是从2019年九月号开始,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拿到手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装帧精美而厚重大气。封面右侧红色的竖写繁体“华文”两个大字,准确地传递出它的受众范围,而稍小的竖写“月刊”二字,则明确了它的出版间隔,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这是它封面设计上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每期重点推出的作家图片直入视野,赫然在目,图片上方嵌着两条飞龙,呈二龙戏珠之状,又像作家头戴的皇冠,而珠心正是“华文”的竖写首个英文字母,精准地凸显出作家作品在本期刊物中的分量以及本期刊物推荐的重点所在。第三个层次,封面下方,“坚持百花齐放 追求与众不同”八个横排的字体,简约而又毫不含糊地标明刊物的办刊方向。第四个层次,右下角偏上的位置,标明了刊物的年份、月份和总期数及二维条码,便于读者检索。第五个层次,封面左上方,圆圈中的红色龙形图案及右侧的国内、国际刊号和“国内外公开发行”字样,明白无误地交代出它的发行范围是国内外的华人世界,尽显刊物的足够自信和雍容气度。第六个层次,“华文月刊”汉字刊名下底衬的是书写的英文刊名,进一步凸显了它的面向海外的特色。第七个层次,整个的封面采取淡中沁亮为底色,明丽而又绝不浮飘,厚重而又蕴蓄希望。整个封面设计,元素丰富而又恰如行云流水,层次多元而又妙在收放自如。至于封底,一个华表,一个年月和页眉上“繁荣创作 活跃文坛 立足海内 面向全球”十六个字则将这本刊物的办刊宗旨交代得清清楚楚。对于一本成熟的刊物来讲,美人在骨不再皮,但封面上的精美装帧和匠心独具所传递出来的人文情怀,又怎能阻挡人们的心向往之和爱不释手呢!

一个大型纯文学刊物,它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和人们普遍难以静下心来深阅读的情况下要赢得读者,打造自己的品牌,最关键的是它的内容和品位。看完之后,放下,拿起,又放下,又拿起,反反复复,我的感觉由模糊到清晰,渐渐地,《华文月刊》的特色和特质在我脑海中的轮廓鲜明起来。我觉得,它的首要的特色是与众不同,重点极重。每期有128个页面,每一期重点推出的作家作品及相关名家的推介评论文章,几乎都占了整个期刊的四分之一,分量之重,和其它刊物相比,绝无仅有。其中九月号一下子重点推出了作家路西平的三篇小说,配发的是总编辑王继庭的赏析文章,十月号重点推出了作家、编剧东篱的话剧剧本《平凹与三毛》,配发的是常务副主编李印功对东篱的访谈实录,十一月号重点推出了诗人周长福的80余首“微湖诗畔”诗作,配发的是总编辑王继庭的鉴赏文章,十二月号重点推出了作家郑芥的十篇散文、四十首诗歌、三篇读书随笔,配发的是陕西著名诗人、《陕西日报》高级编辑耿翔的读后感,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星为诗人诗集所写的序言,全国著名演讲家蔡顺华致诗人郑芥的读诗感言。看着这些作家诗人洋洋洒洒的文字和名家浓墨重彩的倾情推介,又有哪一种同类期刊可以与之比肩呢!所以我说《华文月刊》的特色是与众不同、重点极重,这恐怕也毫不为过吧。对于一位作家来讲,勤于笔耕、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当然是第一位的,谁都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没有一个特殊的节点和平台,金光闪闪的金子远远地淹没在漫漫黄沙和茫茫风尘之中也绝对不是没有可能,要不然前世的金银早就让我们的先人消耗殆尽了,哪有现在的我们潇洒地穿金戴银呢。看来,一个作家遇到了《华文月刊》这样一个慧眼识珠的平台,确属一件幸事!

《华文月刊》的第二个特点,我觉得是百花齐放,华彩纷呈。作为一个文学类综合期刊,《华文月刊》很好地体现了“综合”二字,“泛文学”的特点清晰明显,并在呈现给我们的刊物中,力求百花齐放。在所发表的作品中,既有常规的小说、诗歌、散文,又有话剧、舞台剧剧本;既有文学鉴赏类文字,又有人物传记类作品;既有对春风得意的实力派作家的重磅推出,又有对弱势文学爱好者的格外关注;既有域内作家作品的浓郁繁茂,又有域外作家作品的清风徐来;既有对文学圈文学本身的恣意铺陈,又有对实业界人文精神的挖掘展示。单从栏目设置来看,《世说新语》、《西窗剪烛》、《丝路花雨》、《文学百家》、《激扬文字》、《华夏文萃》等等,就足以使读者感到了百花争艳,摇曳多姿,细细地沉醉在其中的文字中慢慢徜徉,更是领悟到了什么才是文学园地的色彩斑斓,什么才是精神领域的惬意富足。《世说新语》刊发的《断响的哨子》、《梦中的枪声》、《秋阳稀》、《白花如雪 》、《隐私》等一系列文章,既像小说,又像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而韵味绵长,让人感到仿佛穿越了历史空间而又似乎伸手可摸,真不枉《世说新语》的栏目雅名。《西窗竹影》栏目刊发的《脑瘫少年的作家梦》、《追忆故乡的童年》、《休闲溧阳》、《岁月流失 记忆难消》、《雪落故园》等诸多文章,似乎是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将人带到面向西窗、烛影摇曳的思忆之中,那人、那事、那一爿故土家园模糊而又清晰地闪现在朦胧的脑海眼际,令人沉醉其中而思绪悠悠。《激扬文字》栏目的作品,王艳芳的《痴心逐梦不惮远——传记文学作家范小琴印象》、阿探的《盛衰有定 天道有藏——关中牛长篇小说 <天藏> 》、陈红星的《作家身份是审视作家间关系的前提》等文章,则将在文坛很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中蕴涵的思想高度与创作态度、艺术水准与创作形式,和作家们及于共同的文学追求生发出来的远望致意洋洋洒洒地铺陈开来。而《丝路花雨》、《文学百家》推出来的一系列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则令人心旌摇荡,惬意无限,仿佛进入春光迷人的心灵胜境。《华夏文萃》栏目中著名诗人曹谷溪的《渭南有个“小说界”》、李印功的《陕藏税务文化的深度融合——导演、撰稿林喜乐访谈录》、马银录的《在老挝创业的陕西人》、林喜乐的《在税史中徜徉——陕甘宁边区税收历史研读感悟》、王耀辉的《知变 善变 妥变,服务 利他 感恩》等文章,则独辟蹊径地展现了某一领域某一群人的光华四射和不懈追求,令人感到别有洞天。有及于此,让我们看到了《华文月刊》设置的这些栏目,绝非是一时兴起而引人注目,实属孜孜以求而匠心独具,真的是别出心裁、内隽外秀。

要说《华文月刊》的第三个特点,我想到的是厚重大气,新意迭起。《平凹与三毛》话剧剧本的推出及相关的专访实录,让华文世界两个既风格迥异、又极具影响的著名作家来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握手对话,勾陈了一个浪漫深沉的文学故事,既觉厚重有力,又感新鲜奇妙。传记作家范小琴《至诚至周德配天地 青玉矻矻春暖人间》一文对吕丕周老校长夫妇的奉献人生的记叙,让我们深深地为一代杰出的基层教育家筚路蓝缕勤勉耕耘、大爱无疆润物无声的教育情怀深深地感动着,也明晰地洞彻了合阳中学这片教育热土底蕴深厚的根本所在,也就不难理解位于渭北高原的合阳中学百年华诞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发来贺信的原因所在——原来是一代代教育家塑造的文化精神和学校输送的一批批优秀人才,使全国的一流名校始终惦记着在远方的大西北还有自己难以忘怀的至亲厚友。李培战的《“非常规”的赵季平》一文,篇幅不长,文字不多,但一个活脱脱的音乐大家的形象和家学渊源跃然纸上,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成功者必然有成功的缘由所在,同时在阅读《“非常规”的赵季平》一文的过程中,延展想象起一个我不曾谋面的“非常规”的青年作家李培战,他又到底是哪般风采呢?后来我就关注起他当主编的“陕西文谭网”了,找到了《陕西文谭网》作为《华文月刊》的网络协作单位,珠联璧合、声誉日隆的内在原因。还有舞台剧《清明怨》,初涉其中似入泥沼而不能自拔,细细品味而茅塞顿开。原来,在文学这个领地,如果你浅尝辄止,它也许是水乡泽国漫无涯,如果你徜徉其中,它定会是芳草萋萋鹦鹉洲。我曾在陕南吃过一种鱼腥草的菜肴,刚刚入口深感味道怪异,后来回味但觉韵味绵长。看来,《探索文苑》栏目设置的创新性正在这里,《实验文本》栏目设置推出的《今生记之夜》同题小说平台的用意也在这里。澳大利亚李双的《故乡不奇录》,几十年前的故乡琐事,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淡淡的乡愁中传递出的悠悠情怀令人耳目一新,所谓温故而知新,可能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吧。至于新疆许建忠的散文《美丽的巴里坤草原》,将一个遥远而又美丽清新的巴里坤展现在人们面前,新疆,我真的想去了。至于邓梅的《大漠天池》(组诗)、柳振君的《爱上伊犁留个影》等等诗歌中跳动的音韵和许许多多散文中或恬淡、或宁静、或意味深长的文字,莫不使人感到如沐春风,清新扑面。

对于《华文月刊》这样一本坚持百花齐放、追求与众不同和繁荣创作、活跃文坛、立足海内、面向全球的刊物来讲,作品的精致可鉴与品位的端庄饴人自然不在话下,但如何引领读者很好地欣赏阅读,如何更好地启迪文学爱好者在欣赏中提高创作水平,看来刊物确也下足了功夫,备好了功课。看看卷首语中蒋也谈的《文学批评的民间性》、《卡夫卡的画笔》、《把心跳的感觉带给读者》、毕友诗的《好文章大多是改出来的》及卷末王继庭的《巾帼才女 大器晚成——贺 <喻秀珍工笔画集> 出版》、陈鹏的《喻秀珍工笔花鸟画评价》,定然会使人生出同样的感觉,这也是它的第四个特点,叫做提纲挈领,因势利导,点缀得当,锦上添花。

李印功是我长久不见却又心中常常挂念的朋友。二十多年前,他在《富平报》当副总编的时候,我在县委办从事着文字方面的工作,因稿件来往,“臭气相投”,交往甚密,结下了终生难忘的情谊。后来全国县级报纸统一停办,他受聘在《陕西农村报》当了几年执行总编,后又给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都市碎戏》当编剧。2016年,李印功推出了长篇小说《胭脂岭》,五十多万字,沉甸甸的,堪称鸿篇巨作。我们终于以书为媒相谈甚欢地见了一面之后,又各忙各的事了。这次他作为杂志的常务副主编给我快递杂志,感谢《华文月刊》对我的信任。那么,我读《华文月刊》后心里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呢?我想起了不久前自己刚刚为痴迷于朗诵的妻子所写的一篇朗诵散文,用“推碾子”的乐趣表达“推硙子”的乐趣,走进《华文月刊》也就好像走进了朗诵,算是我赏读《华文月刊》的最好心得吧。

朗诵,你是我唱给自己最美的情歌

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不经意间,我跌跌撞撞地走进了朗诵。我由心不在焉、磕磕绊绊走向了驾轻就熟、如痴如醉的美妙空间。在夜幕降临的台灯下,有我轻声朗读的喃喃回音,在吃饭喝茶的茶几旁,有我旁骛看稿的款款余光,在语音对话的手机上,有我聆听指导的专注深情。

走进朗诵,我就走进五彩斑斓的丰盈世界。这里有撰稿老师的夜半笔耕,有审读编辑的不辞劳苦,有精致平台的温情支撑,还有我自己那十遍百遍的配音诵读。朗诵,你使我充实了闲暇,提升了自我,温暖了内心,结交了朋友。

走进朗诵,我就走进了绝妙无比的旷野自然。这里有朗朗天空的云淡风轻,有浅草碧水的鸟叫蛙鸣,有茂林修竹的摇曳生姿,有百花争艳的万紫千红,还有那兔遁远丘的四蹄奋蹬。在这里,我看到了春的杨柳吐絮,夏的草木繁盛,秋的雁阵排空,冬的洁白宁静。我的心中,也由此变得纯粹空灵。

走进朗诵,我就走进了洋洋大观的人文历史。这里有古今圣贤的励志求索,有唐诗宋词的抑扬顿挫,有美文佳作的滋润心田,有学者文人的气定神闲,更有那智者大家的妙语连珠。在这里,我知道了历史的悠远厚重,文化的多姿多彩,学问的博大精深,智慧的神奇诱人。我也深深地懂得,原来,学习于我们的生活,一刻也不能须臾停歇。

走进朗诵,我就走进了未曾发现的自己。我们在这里学习交流,我们在这里登台表演,我们在这里聚会聊天,我们在这里畅谈人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找到了遗忘很久的自己。

朗诵,你好——

朗诵,真好!

朗诵,你是我唱给自己最美的情歌。

沉浸在阅读《华文月刊》的心灵享受之中,我于是便心怀期盼地等待着下一期、下下一期期刊的款款而来了。

华文耀华彩,月刊月月新!

作者介绍:邢亚荣 陕西富平人。痴迷文学,纵情文史,笔耕不辍。长期在富平县委办公室工作,担任县委督查室主任。现任县委办主任科员。曾任富平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