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通勤大扫描】时间、距离与幸福感

【市内通勤大扫描】时间、距离与幸福感

在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在家与工作地之间往返奔波。你想知道东莞人的平均上下班通勤时间有多长吗?哪些地方的通勤最轻松,哪些地方又最让人头疼?

本期,我们采用百度慧眼通勤大数据来为你揭晓答案。

效率之城:东莞通勤的"快与近"

01 "快":28.34分钟的通勤时长

东莞居民上下班路上平均单程只需花费28.34分钟,比全国主要大城市平均少了近6分钟92.8%的人都能在1小时内到达公司或回到家中,70%以上的人半小时内就能搞定,还有17%的幸运儿只需15分钟。特别是长安、虎门等产业重镇,超过90%的人45分钟内就能到公司,远超大城市80%的目标。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时耗(数据来源:百度地图《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时耗(数据来源:百度地图《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

▲东莞市通勤时间分布漏斗图

▲东莞市通勤时间分布漏斗图

▲东莞各镇街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东莞各镇街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02 "近":64%的“幸福通勤”比例

▲东莞各镇街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东莞各镇街单程平均通勤距离

东莞居民人均上下班单程通勤9.9公里,64%的人享受5公里内的短途“短途幸福通勤”。幸福通勤比重最高的是长安镇,高达74.0%;最低的是东城街道,但也有58.7%的人能轻松通勤。这让东莞在2023年百度地图的通勤指数中排名第二,体现了城市职住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百城5公里通勤指数Top10(数据来源:百度地图《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

▲百城5公里通勤指数Top10(数据来源:百度地图《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

▲东莞各镇街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东莞各镇街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极端通勤:1小时背后的故事

虽然东莞大部分人的上下班通勤都挺快,但还是有7.2%的居民每天得花超过1小时在路上。他们主要集中在松山湖、大岭山、樟木头等职住分离严重较为突出的园镇。松山湖、生态园、谢岗等园镇极端通勤的工作人口占比远高低于居住人口,居住配套相对不足中心城区、樟木头、石龙等镇街极端通勤的居住人口占比远低远高于工作人口,承担了部分跨镇居住功能

▲东莞各镇街60min以上通勤人口占比

▲东莞各镇街60min以上通勤人口占比

01 通勤节奏:早出晚归的“时间账单”

早上7点到8点,路上挤满了急着上班的人,这个时段长距离通勤的人特别多。而更早的5点到6点,也有不少人开始赶路,他们中很多人通勤超过1小时下班高峰则是17点到18点,长距离通勤的同样不少。但随着夜幕降临,返回居住地的极端通勤者比例逐步降低。

▲晨间各时段通勤时间分布

▲晨间各时段通勤时间分布

▲晚间各时段通勤时间分布

▲晚间各时段通勤时间分布

02 通勤空间:“高端品质”的隐形代价

选择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似乎意味着要花更多时间在路上东莞的一些高档小区,如南城的御花苑、黄江的金地山湖城、松山湖的1号花园和翰林湖花园、塘厦的万科双城水岸、凤岗的大运城邦花园等,吸引了大量愿意长距离通勤的极端通勤者

▲东莞60分钟以上通勤居住人口占比网格分析图

▲东莞60分钟以上通勤居住人口占比网格分析图

极端通勤者的工作地多分布在重点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比如松山湖创新科技园、华为手机智能终端总部、东莞保税物流中心、立沙岛石化基地、中粮新沙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地。

▲东莞60分钟以上通勤工作人口占比网格分析图

▲东莞60分钟以上通勤工作人口占比网格分析图

区域透视:通勤效率大比拼

01 最轻松:产业重镇的"职住一体"

▲东莞各镇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东莞各镇街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东莞的产业重镇如长安、虎门,通勤超高效!平均通勤时长不到25分钟,70%以上的居民通勤距离不超过5公里。同时,在这些区域工作与居住的幸福通勤人口占比也很接近,展现出近乎完美的职住平衡。

这种高效通勤背后,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产城融合优势。多年来,这些工业重镇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及时供给有效的配套居住空间,形成了产业链与生活圈的紧密互动,为其他地区树立了通勤效率的标杆

▲东莞市各镇街职住比空间分异

▲东莞市各镇街职住比空间分异

02 最矛盾:中心城区的“双向潮汐”

中心城区的通勤现状有点“耐人寻味”:数据显示职住比为1.01,接近1.0的理想值,理论上城区就业的人都能在本地居住,最优通勤距离仅需2.2公里,显示出良好的职住空间配比。然而现实是,实际通勤距离达到8.8公里,是理想值的4倍;5公里以内通勤人口比重仅59%,在全市范围内垫底;平均通勤时长高达30分钟,超出全市均值。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职住空间的深层次矛盾。

每天,约21万人在中心城区与园镇之间往返,其中10万人从中心城区出发到园镇工作,11万人则从园镇到中心城区上班。看似平衡的职住比背后,隐藏着就业与居住在空间分布上的严重错位,也极易引发双向拥堵的交通问题。

▲中心城区与各镇街通勤联系情况

▲中心城区与各镇街通勤联系情况

03 最烦恼:松山湖的“成长之痛”

作为东莞的科创高地,松山湖(生态园)的职住比超过2.0,远高于1.0的理想值。悬殊的比例差距暴露出高新园区在快速发展中的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带来的后果十分明显:通勤时间超过30分钟,通勤距离突破10公里,在全市范围内垫底。大量在园区工作的人不得不选择跨区域居住,在早晚高峰期间,园区周边的交通压力愈发凸显。

松山湖的通勤困境不仅反映了快速发展中的阵痛,更折射出产业集聚与配套滞后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实现职住空间的良性互动,成为这一区域亟待破解的发展课题。

▲松山湖(生态园)与各镇街通勤联系情况

▲松山湖(生态园)与各镇街通勤联系情况

04 最操心:水乡地区的“结构之困”

在东莞六大片区中,水乡新城片区呈现出鲜明的"居住导向"特征:职住比仅为0.96,低于1.0的理想值,是全市居住属性最强的区域。在这里,有三成居民需要跨片区通勤,远超全市各六大片区的平均值18%;加之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相对滞后,进一步增加了居民的通勤成本。

水乡地区的通勤困境,实际上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破解这一难题,既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也需要加快交通基建步伐,为居民打造更便捷的出行环境。

▲水乡新城片区与各镇街通勤联系情况

▲水乡新城片区与各镇街通勤联系情况

小结:“幸福”与“烦恼”的交织

平均时间28.34分钟,64%的幸福通勤比例,是东莞通勤的整体画像。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保持着高效率的通勤,但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中心城区的职住错位、松山湖的配套滞后、水乡地区的就业不足,是东莞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研报放送 敬请参阅

研报放送 敬请参阅

▲扫码查看《2024数探东莞:东莞市通勤监测报告》

▲扫码查看《2024数探东莞:东莞市通勤监测报告》

「下期预告」

东莞的公共交通在通勤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和共享单车在东莞通勤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又如何?下期我们将深入揭秘东莞的公共交通通勤现状。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来源:东莞规划院

编辑:袁方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