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男人的阳刚之气?(图文版)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升阳刚之气最近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一个被十万个为什么喂大的科普视频博主,视知TV忍不住冒出很多问题:

为什么要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女性化有什么问题吗?

什么是阳刚之气?

怎么样才能提升阳刚之气?

本期的视知研究所,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提升阳刚之气这个严肃问题。

男的真的不行了?

男孩子们越来越“女性化”,或者说“越来越娘”,不是一个新问题。这篇发表在1989年《早期教育》杂志上的文章,就在呼吁阳刚之气,要从幼儿园抓起。

我翻了翻知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男性变娘,国将不国的担心就没消停过。

直到2010年快乐男声刘著出场,一脚踹塌了很多人性别认知的玛利亚之墙,担心男的变娘的噩梦,居然心想事成了。

担心男的不行了,其实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球性的。

我手头有一本书,叫《雄性衰落》。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就是搞出斯坦福监狱实验的那位大佬。

这本书我拿在手里,怎么讲呢,感觉我拿的不是一本书,是一盒威尔刚。

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男性衰落的表现包括:男生的学业成绩下滑,失业率上升,更加依赖父母或者婚姻,男同事不在愿意跟人交流,更喜欢看小电影而不是跟真正的女性发生关系。

原因,作者归结成了几个方面,一个是教育中男性榜样的缺失,比如父亲很少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只有成年男性才能让男孩们接受既定的社会和道德规范”。学校教育循规蹈矩,不适合男孩活泼好动的天性;沉迷色情片和电子游戏,让男孩们从肉体到大脑都堕落腐朽。

简而言之,男孩们本来都是好的,被万恶的现代社会给毁了。

读下来,你会觉得老外跟中国人差不多,都在担心男孩不男,而且大家认真思考了一番之后,找到的原因也差不多:电子游戏、色情影像,还有最重要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男性角色缺失。因为男的不参与带娃,导致男孩缺少模仿的榜样,因此失去了进取心、责任感,变成娘娘腔或者废宅。

那问题就来了:男孩需要男性传输阳刚之气,但带孩子的男性一般会被认为缺乏阳刚之气,一个缺乏阳刚之气的男性怎么培养有阳刚之气的下一代呢?

我们与其纠结这个问题,不如思考得更深一层:我们为什么要害怕男性不够man呢?

阳刚之气的本质是什么?

有一个需要被定义的概念,什么叫阳刚之气,或者什么叫男性气质。

由于男性气质的反面就是女性化,或者说娘炮化,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首阳刚爆表催人尿崩的先锋音乐作品,华北重金属说唱的代表作,谢孟伟老师的《哥不是娘炮》。

这首歌中谢孟伟老师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中呐喊,哥不是娘炮,伴唱回应:娘炮,娘炮。彰显了谢老师和娘炮屡败屡战的不屈意志。

好的我们通过对歌词的阅读理解来分析一下,站在娘炮对立面的“阳刚之气”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其中的关键词:刻苦、沉默、担当、率直,强壮有力。当然,还有画面中令人过目难忘的油亮胸肌。

按说这应该十分符合我们一般印象中,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定义了,简直是阳刚之气的活化石,建议收入阳刚之气国家标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谢老师这首充斥阳刚之气的作品,却遭遇了阳刚之气的暴打。

在知乎和微博上我们至今都可以看到许多对这个作品的无情嘲笑,其中很多男性嘲笑他的原因,是因为里面充满了猛男互相抚摸肌肉的哲学意味,因此暧昧地失去了阳刚的资格。

谢孟伟老师都这么标准阳刚猛男了,你们还觉得他不够阳刚你们是不是太过分了?难道因为有一点隐隐约约的不对劲就不阳刚了吗?

诶,这里我们就发现了阳刚之气的一个核心关键。强壮有力、豪迈粗狂、不修边幅等等都只是“阳刚”的表象,而不是本质。

男性“阳刚”的本质,是拥有“支配权”。女性和同性恋这种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角色,那就不属于阳刚。至于怎么样才算阳刚,并没有标准,唯一的标准是不能像女人,不能像同性恋,不能娘娘腔。

美国学者帕斯科花了十八个月,观察高中校园的男生怎么确认自己的男性阳刚之气:他们通过羞辱脾气柔顺的男同学,称他们为“Fag”(娘炮),同时将女性视为猎取目标,进行“把妹”比赛。在对“女性化”的霸凌和压迫中,男学生不断地确认自己的阳刚气质,成长为符合主流期待的“真正的男人”。

在“阳刚之气”的竞赛中,谢孟伟老师就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他试图通过贬低娘炮,来确认自己的阳刚。结果却被更多男性观众嘲笑,成为他们确认自己阳刚的工具人。而通过嘲笑《哥不是娘炮》的阳刚猛男们,可能又会在别的地方被其他男性打压,成为别人阳刚的证明。

我们建议把这种阳刚之气男上加男的困境称为阳刚内卷

对阳刚的过度追求,实际上给男性带来了伤害。由于“男性气概”要求男性不求助他人、不表达痛苦,要不断追求成功和地位,给男性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在世界范围内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

阳刚之气是男性专属吗?

那么回到我们当下争议的话题,阳刚之气,或者说男性气质到底存不存在?该不该鼓励呢?

人类学家们曾经研究过很多原始部落的“男性”仪式。南美洲一些原始部落的青年,需要用偷一只羊回来证明自己成为男人,或者在割包皮时不眨眼不喊疼,非洲的布须曼人要去独自猎杀一只羚羊。有的部落认为男性的资格藏在精液中,所以青年男性要通过为老大哥那啥并吞咽之,来传承阳刚之气。

这些“男性标准”“阳刚之气”的习俗中都认为:男性气概”是一种需要争取,需要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天然存在的。

美国政治哲学家哈维•曼斯菲尔德在《男性气概》一书中说,男性气概和女性气概是天然存在的差异,比如男性更喜欢冒险、挑战,更有斗争和牺牲的倾向,所以,男性气概可以被定义成一种血气之勇。

她认为这种差异并不是性别平等的障碍。而且,倡导男性气概是必要的,失去了男性气概,社会就会变得懦弱。而女性主义者们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许多批评,最主要的就是这种所谓的男性气质是不是真的天然存在?

比如在谈论男女差异时,睾丸酮的分泌差异经常被拿来证明男女存在根本不同。男性在睾丸酮的刺激下会更加好斗、喜欢冒险,会有更多的性冲动。

但时至今日,我们也无法明确证明睾丸酮这种性激素跟暴力、冒险或者性冲动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联系,甚至睾丸酮和暴力程度的关联,依然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所以,男性气概是不是因为从小被鼓励,才成为男性气概;而所谓的女性气质,是不是从小被压制,才成为女性气质?我们可能还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但至少应该抛弃过去的刻板偏见。

传统的性别偏见中,男性气质更加冒险和暴力,女性气质更加敏感与温和,但我们也会看到,每个人其实都是两种气质的混合体,个体的差异往往远大于性别的差异。

所以,如果我们把“阳刚之气”定义为勇敢、坚强、责任、自信、进取、保护弱小等等美德,它就完全不应该是某一个性别的专属,不应该有男女之分。否则,对一个性别的褒奖,就给另一个性别戴上枷锁。

与其强调男人女人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不如鼓励所有人都抛弃性别偏见,共同追求这些美好的品质。

好消息是,我们看到,在教育部给“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答复中,虽然用了“阳刚之气”,但并没有强调男女性别,而是说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把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阳刚之气”并没有被作为男生的专属,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新的一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强健的体魄,自由的灵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