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电视剧创作和播出史上,以教师行业为题材的作品不绝如缕,但适逢教师节而得以排播的,《春风化雨》大概是第一部。与其说这是邂逅,不如说是如约。
与电视剧《大考》《追光的日子》《鸣龙少年》相同,电视剧《春风化雨》也把剧情的空间放在了大都市之外。所不同的是,《春风化雨》的故事时间不再集中于高三年级的备考之年,而是前后绵延了20年。
《春风化雨》的故事从2002年夏讲起,从地处祖国西南的恩南省铜江市顺安县和平中学讲起。在故事的开端,风华正茂的安颜老师刚刚就职,于阗老校长则刚刚故去。剧情让作为初来者的安颜看到了丧礼的两端,一端是丧葬费用七拼八凑的不济,一端是送行者络绎不绝的不舍。在这一笔情感震撼之后,剧情通过让安颜负责整理于校长遗物时,发现并读到了毕业学生给于老师的来信,使安颜从理性上完成了对教师职责的确认和对教育成效的确立。以后,当她用炒肉换学生们的咸菜时,当她与张楠签订资助协议时,都可以从当初读到的信文中发现安颜老师在追寻于阗校长的足迹。
在和平中学教师办公区正房的廊柱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甘为春蚕吐丝尽,下联是愿做红烛照人来。“春蚕”“蜡炬”自来是教师的喻象,如果说逝去的于阗是成灰的蜡炬,那么就职的安颜如同春蚕。新陈代谢而使命如一的喻义,就在这前仆后继中完成了第一棒的交接。待到2016年,安颜的学生裴方慧来到新组建的十四中任教师,后继有人的第二棒也顺理成章地实现。《春风化雨》片名字幕加注的英文译名是The rural teachers,这里的教师使用了复数形式,如果说,从于阗校长到安颜老师再到裴方慧老师,复数的教师群体体现为代际传承的话,那么剧中所塑造的符校长、钟校长,与周校长、丛俊生、张慧,及方响、卞筱悦等,则在同龄人的层面上展开了对复数的表达。
《春风化雨》的剧情是有阶段性特点的。前一个阶段是安颜老师在镇里的和平中学当乡村教师的经历。这段发生在2002年至2016年故事,聚焦于安颜对留守少年的资助和帮扶,以及面对受读书无用观支配的家长和辍学打工学生的劝抚。这部分剧情在此前许多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有所展现。后一个阶段发生在2016年至2023年,讲述安颜被调任以接收移民搬迁家庭青少年为主的十四中担任校长的经历。这一段故事与脱贫攻坚相表里,为我国教育题材创作增加了新的景观,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由于脱贫攻坚战中,要对部分区域的贫困人口进行整体搬迁,随之而来的是迁出地方的中小学校和迁入地区主招搬迁户学生的学校都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与之相伴随,还出现了因生源不足,乡村学校教育经费裁减和教师群体分流转岗的问题。这是我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未被述及的。
更有发现意义的笔触,是《春风化雨》描写了搬迁进城后的农家子弟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其中不仅有虽然搬迁进城但父母依旧外出打工,以至独居学生占比仍高的问题,也有以“建档立卡户”为因满足于被帮扶而不自强的失志心理,还有受到城市里灯红酒绿引诱而踏上失足边缘的女生群体。安颜和她的同事们作为乡村教师,一方面以学生改善就学条件为抓手,参加了动员搬迁的工作,一方面在搬迁后通过开办晚自习、开设兴趣班、熟悉城市生活、进行心理辅导乃至直接与黑社会对抗等方式,力图让搬迁子弟从“贫困心态”走出。同时,创作者将教育部门的“西部计划”也纳入剧情。由此,《春风化雨》较为细致地将教育扶贫在整个脱贫攻坚战中的作为呈现在屏幕上。
值得寻味的是,在剧情末端,安颜的父亲告诉她,“扶贫办”已经改为“乡村振兴局”,这不啻为未来的乡村教育题材创作留下了潜在的矿脉。
在《春风化雨》中的镇级和平中学教师办公区庭院中央,矗立着一尊孔子雕像。剧情中除了周校长擦拭过一次,这尊雕像没有得到更多的突出表现。它就静静地矗立在院中,有人经过时顺带出镜,或者在室内戏中作为后景一晃而过。而恰恰是这些不强调不突出的镜头调度,让我们在品味和平中学故事时,在想及于阗、安颜、周圣杰、符胜治、钟玉科的形象时,不禁品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味道。
作为一部描写乡村教师群体、讲述教书育人故事的作品,《春风化雨》也略有遗憾。即如,在于阗老师的葬礼时,突出吊唁者中学生“王副部长”以高位而来,以烘托于老师的分量,不如剧中按月让学生们书写的校牌挂上门柱更符合教育的社会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春风化雨》尽善矣,而未能尽美。
作者:赵彤
文:赵彤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编辑:徐璐明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