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典主义学院派大师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1797-1856)自1825年以来一直有作品在 巴黎沙龙中展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德拉罗什声名愈振。到了1850年左右,德拉罗什成为西方画坛最著名的艺术家,被德国诗人海涅称为历史主义绘画的“领唱”。1831年,当海涅来到卢浮宫的方形沙龙(Salon Carré)参观时,沙龙上正展出着德拉罗什的四幅历史主义绘画作品,其中两幅涉及法国史,两幅涉及英国史。两幅英国史主题作品分别是《塔中王子》(1831)和《克伦威尔打开查理一世的棺材》(1831)。
▲ 油画《塔中王子》(1831)
展出于1831年巴黎沙龙
法国学院派画家保罗·德拉罗什 作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德拉罗什 《塔中王子》(1831)一画描绘了 被理查三世关进伦敦塔并加以谋害的爱德华五世及其弟约克公爵。1483年,英王 爱德华四世(Eduard IV.,1442-1483)突然驾崩,将王位传给了当时只有十二岁的长子爱德华,即 爱德华五世(1470-1483)。然而,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理查秘密杀害了两个侄儿,他就是后来即位的 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
▲ 油画《塔中王子》(1831,局部)
展出于1831年巴黎沙龙
法国学院派画家保罗·德拉罗什 作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诗人海涅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上看到德拉罗什这幅画时深受震动,他评价道:两位小王子虽年纪轻轻,但似乎已然蒙受太多苦难;他们面容苍白而疲倦,病恹恹惨凄凄,虽受惊吓却仍不失威严;一位小王子的腿垂在床边,并没有碰到地面,这使他看起来就像一朵扭结的小花。所有这些描绘都异常简洁,但冲击力却过于强大。
▲ 油画《塔中王子》(1878)
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米莱(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作
现藏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受到德拉罗什这幅画的启发,1833年,法兰西七月王朝的御用诗人德拉维涅(Casimir Delavigne,1793—1843)以《爱德华的孩子们》为题创作了一部悲剧,他不仅将这部戏剧献给了画家,而且还聘请德拉罗什为演员设计服装。
▲ 油画《塔中王子》(1831,局部)
展出于1831年巴黎沙龙
法国学院派画家保罗·德拉罗什 作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对复原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德拉罗什为了能够用画笔准确再现十五世纪末英国的室内装潢和人物服饰,特意在1827年前往伦敦,亲自去参观了伦敦塔,仔细研究了塔内的一些房间,还请教了历史服饰专家和古董家具专家。从小王子手中的 祈祷书到那个提前示警引起悬念的关键角色—— 英格兰史宾格犬,德拉罗什没有忽视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 油画《塔中王子》(1831,局部)
展出于1831年巴黎沙龙
法国学院派画家保罗·德拉罗什 作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然而,尽管画家创作如此谨慎,作品还是被史学家指出了一个瑕疵:在小王子们坐着的床架上装饰着当时还未存在的 博福特家族吊闸纹章,这是后来打败了篡位者理查三世的 都铎王朝的标志:
▲ 油画《塔中王子》(1831,局部)
展出于1831年巴黎沙龙
法国学院派画家保罗·德拉罗什 作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 都铎王朝的博福特吊闸纹章
都铎王朝的建立者是里士满伯爵 亨利·都铎(Heinrich VII. Tudor,1457-1509)。理查三世杀侄篡位仅仅两年之后,1485年,就在博斯沃思之役中被亨利·都铎杀死。白玫瑰 约克王朝就此终结,同时也意味着始于1154年的金雀花王朝灭亡。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首领亨利·都铎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 亨利七世。
▲ 油画《手持兰开斯特家族象征红玫瑰的英王亨利七世肖像》(1505)
现藏于伦敦国家肖像馆
▲ 油画《手持约克家族象征白玫瑰的英王亨利七世王后、约克的伊丽莎白肖像》(16世纪晚期)
现藏于伦敦国家肖像馆
杀死理查三世的第二年,即1486年,亨利七世就迎娶了爱德华四世的女儿、 两位被害小王子的姐姐、约克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York,1466-1503),这次联姻意味着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终于融合, 玫瑰战争结束了。英王室重启维稳状态,在贤王亨利七世的带领下,英国君主专制即将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