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梅告诉记者,他这辈子有3个名字:他原名杨悦民,办理身份证时,别人给误写成了杨若梅。村里乡亲们却喊他“杨倒霉”,因为他干了七八个行当,干啥生意都赔,他贩运蔬菜眼看又要赔,却发现了腌菜的商机,现在他成了全国有名的腌渍大户,年产值过千万元。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杨若梅1970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贫苦的孩子早当家,没上几年学就辍学扛起家庭重担。19岁在县城开了一家餐馆,3年亏损上万元。他只好回到老家界湖街道丹山子村,父母说他不是干买卖的料,让他安心种地,他却不是那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他先后干过加工粉皮,糖葫芦,孵化小鸡,摆摊卖过水果,烙过大饼,事业上虽然是屡战屡败,但他咬牙屡败屡战。干了11年生意,只有烙饼能盈利,赚了2000斤小麦。
沂南县是全国黄瓜主产区,都是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当地很少有人涉猎。杨若梅一次去青岛看到市场黄瓜价格比家乡高出几倍,心又野了,他卖掉小麦当本钱,收购当地黄瓜返运到青岛、临沂等地。1999年夏天,沂南黄瓜出现滞销,每斤才3分钱。杨若梅70元钱竟然收了3车半。产地滞销,市场也不好卖,最后他辗转到青州市一家腌菜厂总算把黄瓜卸下。腌菜厂需求量大,不要求质量,去到一卸了之,杨若梅觉得这样省心,就专门给这家腌菜厂拉黄瓜。善于捕捉商机的杨若梅眼前一亮,何不在沂南建立腌菜厂,这样就地加工,利润岂不更高。此后,杨若梅注意观察,偷学了腌菜技术。
2000年,他用贩菜所得2万多元,又贷款3万元,建起9个腌菜池,一下子腌了60万斤黄瓜。因为技术上欠火候,质量不过关,只能赔本处理,亏了6千元。解决质量问题成了杨若梅坐立不安的事情。
2001年,有个朋友介绍四川一个腌菜大户承包他家的腌菜池,并委托他给收购腌制的蔬菜。当年,沂南豇豆出现滞销,杨若梅帮助腌菜厂收购豇豆500万斤,化解了豇豆被倒掉的危机。菜农对他感激不尽。从这件事,杨若梅看到腌菜厂存在的社会价值。这一年,他经常泡在腌菜池里,熟练掌握了腌制技术。
因此2002年四川客户离开后,他全盘接手,技术上驾轻就熟,当年腌制600万斤喜获成功,品质很受客户欢迎。从此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路子,截止目前,企业拥有50个腌渍池,年腌制糖蒜、莴苣、黄瓜和豇豆等蔬菜1100万斤。特别是糖蒜和莴苣的产量居全国前列。此外,他还建立起3800亩的养殖和种植基地。2015年杨若梅成立了沂南县悦民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腌渍、畜禽养殖和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公司年产值上千万元。
近几年,企业做大的同时,深练内功,做强产业,企业与北京天科生物工程研究所在融汇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选用23种人体有益菌,精选17种纯天然沂蒙香辛料,成功再现失传已久的鲜、香、脆、辣宫廷御膳菜品的味道,让世人品尝到3000多年前的古老风味。
在杨若梅的带动下,沂南的腌渍行业如雨后竹笋,迅速发展起来。截止目前,全县腌渍企业达到24家。为了确保企业共同健康发展,经县工商联批准,2015年成立沂南县腌渍商会,杨若梅被大家一致推上会长的位置。当时,腌渍企业乱排偷排废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多次被媒体曝光。杨若梅走马上任后,联系环保、城管等部门,对腌渍企业废水统一回收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难题,受到社会好评。
事业有成的杨若梅不忘回馈社会,汶川和玉树地震他主动捐款3万元;他在家乡设立孝心基金;他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爱心早餐;2018年他又牵头成立沂南县爱心企业联盟,为困难职工伸出援手。这几年他用于公益事业的投资累计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