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实!杨子怼黄圣依:“这么上兴趣班,你会把孩子培养废!”

最近看《婆婆和妈妈》,黄圣依和杨子这对明星,意外的“接地气”啊!

他俩在节目里关于孩子上兴趣班的“争执”和“讨论”,完全就是咱生活里会说的事儿、也会起的矛盾:

节目这集,黄圣依的7岁大儿子安迪,一回家就有情绪,因为补课班和朋友想找他玩的时间撞了。孩子很气,哭得都抽抽了,不想上课。

4岁的老二安麟,则是在家学街舞,老师上门1对1,几个动作下来,他打起了呵欠,不是很在状态,同时开始乱比划。

这个动作惹“怒”了爸爸杨子。

他上前纠正安麟的动作,要求他必须认真,“做错一遍就重来4遍”:

而黄圣依和老人都觉得孩子还小,轮番上来劝,让孩子喝口水、休息下什么的,都被杨子拒绝了:

“只要合不上音乐,就不能喝水。”

后来足足上了一小时,课后,黄圣依和杨子对于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上多少、怎么上又起了争执。一旁的杨子妈妈,都听哭了,心疼孩子没时间玩。

怎么争起来的呢?

是黄圣依想安慰刚上完街舞的安麟,“你爸爸是不是让你练得太累了?”

杨子打断她,说不该把孩子当小孩子,上课是上课,这样对他,“他将来就一事无成”;

而且他觉得3、4的孩子本就不该学街舞,黄圣依安排了太多课,才搞得鸡飞狗跳。

黄圣依解释,自己并不是在逼孩子,她只是想让他们“多试、多玩”。

而且她说,现在班上所有的孩子课都这么多、都很上进,孩子对什么真正有兴趣,不得去试吗?

但杨子觉得,把孩子时间全部排满,对每个课上成什么样又没有要求,最终会让孩子觉得,“万事皆可糊弄,给培养废了。”

他认为,要么就不上,要么必须达到今天的效果。

怎么达到呢?先断舍离,他拿出安迪的课表,和孩子一起商量,重新定了规矩:

除了必学的语文、数学,其他的“兴趣类”的,都设置一定的期限,看孩子意愿和老师反馈,有天赋有兴趣的就继续,不合适的就拿掉……

两个人事后也有回应,黄圣依还发了一个长微博,确实,这是两种不同又常见教育观的“碰撞”,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黄圣依希望孩子心理健康,同时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她觉得先广撒网,找到孩子兴趣天赋再去学精,过程中培养的能力(遇到困难仍然坚持、时间观念、有计划),成人了也会受用的;

而杨子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有几个特长更重要,孩子的天性应该得到解放……

是不是也像极了咱们会有的纠结,说的都有道理。

我清楚地记得,没娃的时候,以及娃还比较小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不想孩子陷于各种补课班兴趣班的人。

但孩子4岁后,今天尝试一个、明天加一个,一不小心,把自己家娃也搞成了“兴趣班大王”,仔细数数:

钢琴、舞蹈、轮滑、编程、数学、英语、乐高……阿弥陀佛……

我的心态有点像黄圣依,本来就是尝试嘛,但学着学着,又不自觉会像样子,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效果产生一些期待。

怎么在“多尝试、不耽误孩子”和“解放天性、童年是童年”中找平衡?

时至今日,我有了一点点小心得:

一、关于坚持

不认真就会万事糊弄?是什么让孩子坚持?

杨子在安麟学街舞时特意介入,就是因为他看不惯孩子“糊弄”,认为学习就该有学习样,不然以后习惯了都这样,可咋整呢?

我们其实很容易陷入这种“灾难化”和“以偏概全”的思维

就是一件事做不好、不坚持、不足够努力、轻易放弃了,那么以后做其他事也会如此;

我们也很容易找到“榜样”的例子,证明“坚持”和“获得结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郎朗,没有从小到大的坚持,他能成为一个钢琴家吗?

但其实这种思维很好“证伪”,随便举出一个反例,就能推翻,比如:

一直坚持学琴的孩子很多,但郎朗,只有一个,寂寂无名的要远远更多,但他们就能去证明,坚持和成功没关联吗?

孩子学某一个课、某一个科目可能表现得很差劲,不专心、不认真,但我们肯定也能找出一件别的事儿,孩子特别认真、专心,每次不让她学她还跟你急那种。

所以啊,要对事儿,而不是对人。

给娃随意贴上“你这个孩子,啥事儿都坚持不了”的标签,才是更可怕的。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找到孩子“爱学”以及“不爱学”的原因

足够热爱吗?能力匹配吗?有获得感和满足吗?亲子关系和身体情绪状态是好的吗?

这,才是真正能帮到孩子的点。

作为一个小时候也接触了不少兴趣爱好,但真的没一个成了特长的孩子,我做“慢成长”这个号,竟然已经有足足6年时间,算上记者生涯,写东西还要更久。

所以我到底是能坚持、还是不能坚持的人呢?哈哈,只能说,两者都是我,两者又都不是我。

二、关于效果

怎样才叫“学得好”,什么才是合理的目标?

接下来要说说上各种班的效果和目标了。

杨子觉得,孩子要么就不上课,要是上,就得像这节课一样,努力学好、学会、学到位。

这就需要去核对了:

我们眼中的“好”、“到位”,和孩子眼中的,是一回事吗?

我们让孩子上各种课的目标,也是孩子的目标吗?

以及,我们订的目标是不是也总在变,孩子一达到、就想她继续变“更好”呢?

最近小叶子对舞蹈课又有点小情绪了,我很纳闷:不是超喜欢穿上漂亮的裙子、翩翩起舞吗?

唠了一圈才发现,她是不喜欢考级,而为了考级,老师最近主要在抓基本功,一节课只有很少的时间是蹦蹦跳跳,主要都在压腿下腰,她觉得没意思。

所以回归初心、目标:孩子有没有权利反感?

当然有,我们当初明明都以为是为了开开心心跳舞蹈,有个好体态,确实没奔着考级、必须会下叉这些去。

只不过是因为所有舞蹈课都这么教,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

可咱自己也确实没法学一样、就奔着“专家”去啊……

天知道我现在去学个啥,有多讨厌“必须”、“坚持到底”的压力,我觉得,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小叶子的身形姿态,确实很有学舞蹈的范儿,她会听到音乐就舞动起来。

就像学钢琴一样,已经在服务于当初“学习”的本来目的了,所以倒推过程,我会鼓励孩子好好学,但不能把这份对效果的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关于回应

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节目里还一段,很值得说说。

就是当安迪又气又哭、十分情绪化地回到家,想表达自己对上网课的不满,杨子一开始的做法,真是太可怕了:

他说,“别哭了,我已经怒了”,认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

他又威胁,“爸爸要打电话了,我让你看着你的平板电脑送给路人。”

杨子解释,主要是想让孩子听进去自己说的话,这样道理才能入他的心。

我也理解咱面对孩子的哭、闹,真的也很容易用这两招:喊停、用权威威胁……

但问题是,在这种语境下,孩子是没办法冷静的,他需要被允许充分地去表达,需要感受到全然的被理解,才会真正释放掉这份情绪。

有句话叫“先通情、后达理”,就像我们给孩子打电话,得确认下号拨通了没有、对方信号好不好,才能开始说,不然都是无用功。

杨子后来还是调整了,他有注意到安迪手很冰凉,处于抽筋的状态,觉得再批评下去会出状况。

于是他和孩子说,“不提这个事儿了,来,爸爸抱抱。”

虽然没有更多的威胁、发脾气已经不容易,但在当下,还是感受到爸爸为了迅速平息孩子的情绪,抱抱成为了一种“手段”,不是那么走心。

事实上,当我们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真正表达、在当下好好地去倾听,孩子才会真正平静下来。

甚至因为这份连接,“上不上课这个事儿”,都顺其自然能解决。

我现在送娃上各种班,偶尔还是会遇到孩子抱怨,没玩够啊、被打断了很不高兴这样的表达……

老实说纯讲道理真的很累,也很容易就走向发火了,“不是你自己说好了要学的?不是刚玩了很久?”

但我清楚知道,那样只会招来更多负面的东西,要么孩子委屈压抑、要么大人发火爆发冲突,所以我现在会尽量问出这个问题:

“嗯,我看到你有情绪,能和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往往耐心聊上两三轮,去回应孩子这份情绪,她也就慢慢平静了,就像咱没休够却得上班、想发发牢骚一样。

我也会在课程结束后鼓励她,“谢谢你一开始虽然有点不想上,但今天还是坚持了下来。”让她把“坚持也不错”、“我可以的”这份好体验,更深地强化、扎根。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去“接纳、允许孩子不想学”这件事本身。这样一来,是话术还是真心,孩子的感受也会完全不同。

总之杨子和黄圣依的讨论,真实又有意义,关于兴趣班,两种声音一定都会有,也没有哪个就是标准答案,不过,当我们:

记得初心、温和地帮助、以及——允许表达和放弃。

孩子可能确实到最后没有一个特长,但ta的人格,一定会是完整、健全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