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演艺圈加上建筑界出来一则新闻,托诸多热心网友的福,“江一燕体”横空出世,大概就是中英文夹杂惹的祸~
以上内容均摘自《我是爬行者小江》
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中英文混杂的表达
对通俗易懂的英文单词
贴心地进行括号标注
一时间,大家聊天都是这样的:
你eat lunch(吃午饭)没有?我有点things(事情)要跟你讲!超funny(好笑)的!
WhatWhat(什么呀什么呀)?我刚刚吃了点dessert(甜品)还不饿呢!有什么interesting(有趣)的说来听听!
哈哈哈哈哈哈看来你已经get my point(明白我要说什么)啦!
那当然我可是很fashion(紧跟潮流)的!要来点red wine(红酒)吗?我可以用我的iPhone(苹果手机)Alipay(支付宝付款方式)呢~
更有可爱的网友直接写了篇日记
:
广大留学生群体再一次被卷入流言,甚至ABC人群也被波及,连带着被嘲讽了一波,冠上“土”、“装13”的标签......
中英文夹杂
究竟是“洋墨水喝多了”的正常现象
还是虚伪的日常show off?
首先,可以肯定,确实有不少人想以此显示自己的“高逼格”。但绝大多数留学生选择中英文混杂的表达,只是因为习惯罢了。
留学生们很容易会变成中英文夹杂专业户,尤其是资深出国党们,大概一时也反应不出来presentation,essay,project这些词用中文该怎么合理表达了。但是回国之后,这种中英文夹杂的形式可能有时候会让人反感。
那么,Why留学之后,Chinese & English夹杂变成家常便饭了呢?
有一条高赞回答非常到位:
留学生为什么说话夹杂英语,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脑对词汇或词语的记忆输入和提取输出存在走捷径的现象(注意,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在走捷径。)
其实这种现象很好理解,因为当你第一次学会某种物品的名称时,你的记忆系统会自动把该物品打上相应的标签,以便于以后你再次遇到此物品时可以第一时间反应出与它对应的称呼。
这是一个非常利于节省大脑能源消耗,因此十分有进化优势的行为。
留学小伙伴的C&E夹杂,已经跨越了一些低级的词汇代替,面对一些不可替代的专业词汇,并非他们故意这么做,而是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下,大脑无意识的选择了最“省事”的表达方式。但通常对方又无法理解,难免会遇到吐槽,大家也真是有口难辩。
@猫小二
记得有一次被人放鸽子三四次,很生气,就和合租的人说人要守信啊,但是第一反应是keep ur word,突然想不起中文了。
但我知道如果这样说说不定舍友会觉得我装逼,所以硬生生的含糊了好久"人啊要,就是要,要,要那个啊,要,哦,对!守信!"
哎,人生如此艰难。
举个鲜活点的例子:
请大家扪心自问一下presentation究竟应该怎么用中文完美表达出来呢?
我明天有个presentation要做。(这是好好说话)
我明天有个展示要做(???)(这属于没话找话)
又或者我和在国外和室友share一个厨房,如果改成我和室友分享一个厨房,不会很奇怪么......
你这篇论文的deadline是什么时候?or 你这篇论文的死期是什么时候?!改口说死线也不对啊
但如果你去菜市场和大妈说我要一斤potato,两个tomato,quickly一些,我赶时间,大妈怕是要把秤砣呼在你脸上.........
所以,究竟是习惯还是装13的真正分歧点正是在于:你是否有好好说话。
在认同他人想法时候说嗯哼,不小心碰到别人表达歉意时说sorry,东西掉了说oops... 如果这样好好说话的拟声词也会让你感受到说话人装13的不快,那你你也应该反思自己作为国语守护者是否太过严苛。
中国人一般自幼同时学习中文和英语,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选择自己认为更准确和舒适的表达,这是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的自然现象。广大留学生身处外语环境,同时接受母语和外语的影响,因此中英文混搭的表达自然更多一些。
“江一燕体”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并不应该成为攻击广大留学生的突破口。
关于“好好说话”的建议
1. 不要特意翻译专有名词
本来洋气的日常表达,实在不需要硬翻,你懂我懂大家都懂,何必显摆你的文化层次呢?
A:我们去买MLB的帽子吧。
B:我们去买美国棒球大联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的棒球衫吧。
2. 带有情绪色彩的复杂动作或事物可选择用英文表达
除了上面提到的presentation,project/due/assignment/reading都是留学生生活中的常见表达。
“我今天晚上要去图书馆赶我的project,你不要等我回宿舍了,不学到天亮我绝不归舍。”
project这个词本身就极具紧张严峻的感情色彩,想象一下一个在DDL前垂死挣扎的拖延症患者,是不是画面感十足。如果你留学在外还一板一眼地用“项目”来表达,别人怕是以为你手上正拥有着某知名公司的秘密任务呢。
3. 英文所占比例是学问
知名热播剧欢乐颂中曾经出现过一位澳洲海归,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称“I studied in Australia,那边不但有很多高端的restaurant,而且还遍布wineries。”
这种无疑会被判断为好好说话的反例,都说这么多英文了,那几个中文字又何必呢,只会让人更加反感罢了。
4. 对话的场合要分清
普遍的留学生出国后依然会倾向和同胞一起玩耍,早就练就了英文中文随时转换的本事。学习时交流起来总是英语专业术语+流利的中文串场。
而进入社会工作后,四周环境突然变得严谨,中英文夹杂还不好一时改正,外企的模式会允许甚至加大你中英文混搭的表达。但注意面对英语母语者的同事或上司时,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误用表达,闹了笑话事小,坏了印象事可就大了。
5. 英文表达更加明确
“Holy sh*t!”所要表达的一万只草泥马奔在大脑中奔腾而过的情绪的力度要远远大于“天啊,(你个便便)”,就像“you jump I jump”的深情是你看字幕“如果你跳我就跳;你先跳我再跳”怎么也get不到的。就像get这个动词,你用中文该怎么表达出你真的已经get到这一点的语气。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留学生日常生活交流中英混搭
可从内容、语气、表情等多方面判断
究竟是习惯还是装
相信聪慧如大家
一定能迅速分辨
帮助广大留学生
卸下这口“装”的大锅!
小伙伴的日常表达是中英文混杂
你是否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