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苒
—
生于中国福州
新媒体艺术研究者和创作者
中国福建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
获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与法国鲁昂国立高等美院双硕士
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新媒体艺术方向博士在读
www.linran.net
▼
《囚-囚的无数种被囚禁的存在》
2017厦门兑山美术馆 《自由的黑洞 超级个体》开放概念展
Arthub x 林苒
▼
Arthub:林苒老师,您好。您的艺术项目“偷偷摸摸美术馆”近期成功举办您的个展,大受好评,能跟我们分享下您这次的个展主题吗?
林苒:这次的个展主题“时空旅行者”,展出了围绕“旅行”和“时空”这两个关键词展开的32幅综合材料绘画和10件装置作品。此外,我11月将会在厦门三影堂艺术中心举办另外一个重要个展,也是“偷偷摸摸美术馆”的同名个展。
偷偷摸摸美术馆 《时空旅行者》 装置作品 2019
Arthub: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下您的“偷偷摸摸美术馆”这个艺术项目吗?
林苒:偷偷摸摸美术馆是一个流动的美术馆。由我创立于2018年9月,致力于关注空置空间改造成美术馆的艺术项目。从一个空置空间里到另外一个空置的空间,TA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一件装置,一个行为艺术,是今天你嘴角边的微笑。偷偷摸摸美术馆也会像他的名字一样,出现在不同的城市里的空置房空间。他是一个鲜活而生命力顽强的野蛮生长中的流动美术馆。
偷偷摸摸美术馆有一个暂行制度。
现任馆长:林苒 。美术馆馆长任期为12个展览,下一任馆长由理事会理事竞选产生。理事会结构为美术馆参与的艺术家,策展人,赞助人,为偷偷摸摸美术馆添砖加瓦有过贡献的所有朋友们都有资格参选这个美术馆的馆长。
偷偷摸摸美术馆 《时空任意门》 装置作品 2019
Arthub:作为活跃在当代艺术的女性艺术家,您觉得女性身份的优势和目前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您目前有遇到什么比较大的挑战吗?
林苒:女性身份并没有什么优势,正因为女性不管在艺术圈还是职场上都处于弱势,我一直致力于推广女性艺术展。为此,我甚至转换艺术家身份为策展人,为艺术厦门艺博会连续策展了三届女性艺术家主题展。希望能推动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新力量。但是势单力薄,有些小小水花,也并没有产生什么改变。目前,我已经又调整自己的方向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了。所以更大的挑战是更多的艺术作品吧。
《无穷尽罩杯》综合材料装置 2009
钢材支架,丝绸,蕾丝花边等
Arthub:您的作品《囚》和《笼中水》,都可以看到来自灵魂深处对于自由的拷问,您这两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哪里?能为我们解读下它们背后蕴藏的意义吗?
翁纪军:我的作品都很难具体说出是什么灵感来源,都是平时会思考的一些问题。《囚》是我的一个行为艺术,是一个关于挣脱桎梏,追寻自由和更自由的过程。虽然这个行为全过程都是在表演一种自我束缚。但是只有你看到了自己是怎样一点点把自己捆绑起来直至无法呼吸的时候,才会对此深有触动吧。
而《笼中水》这件装置作品同样谈的也是自由和束缚的问题。冰封住了笼子,随着时间推移冰慢慢化了,笼子又囚禁了冰块,冰块变成了水汽,又封住了笼子。这种层层牢笼转换的情境。提出和呈现它自己的问题和答案,究竟谁是谁的囚徒?
《笼中水》 综合材料装置 2010
鸟笼,冰块,冰渣 根据展览场地现场调整尺寸
福建省美术馆《缺席的身份》中国女性艺术家提名展
《 囚》 行为艺术
粉笔,白色毛线,身体 40分钟-1个小时
2007-2015-2016年(再次演绎旧作)
Arthub:在如今的智能时代,我们越来越多的工作被AI所替代,您觉得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退化?
林苒:我是一个很完全拥抱科技的人。优胜劣汰,就算未来的人类被AI淘汰和灭绝,我觉得也是合理的。人类的肉体里的贪嗔痴恨爱恶欲本身就是人类的囚笼。而实际上人类现在已经是赛博人了。就像没有人有能力拒绝高等智慧一样。
分享William Ford Gibson(赛博朋克之父)的一句话用作结尾: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
《一立方米的信任-岛》展览现场 美国布罗德美术馆 2016
Arthub:您在艺术领域进行了很多创作,绘画、装置、行为、摄影等等,您最近有新的创作想法吗?接下来的创作主要侧重在哪个领域?
林苒:接下来11月还会有一个重要个展。我不喜欢限制自己去成为一个传统的画家,还是一个摄影家,或是行为艺术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这些都是我用来表达的材料而已。同一句话可以用一万种方法说出来,也可以说一句话却表达一万种意思。
《廖廖谈林苒:游牧者和异乡人》节选
文 / 廖廖
艺术家的创作思想通常都离不开自身的经历,作品往往都带有身份的痕迹,生于集体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习惯怀着悲壮的心绪来关心宏大叙事和历史命题。生活在信仰幻灭的商业时代的艺术家,最终放弃乌托邦去探索自身。互联网与享乐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往往追求个人情绪的表达。太平盛世、现世安稳的艺术家难免要折腾着反物质消费、反资本主义······
《失眠梦》 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调整 2014
枕芯棉花,刀叉,羚羊脚,樟木箱,文字碎屑
《失眠梦》细节
作为在国内接受艺术教育,又旅法多年接受系统欧洲美学训练的艺术家林苒,其自身经历、地域身份和价值认同也确定了其创作的风格和主题,但是其复杂而多元的经历和身份,也让她的创作难以用简单符号来概括。
林苒弄油画、水墨,也做行为、搞装置,同时也玩新媒体···她是艺术家也是老师,她是女性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但也有现实主义者的色彩。
《刹那永恒,唯心造》 摄影装置 2015
装置尺寸可变,现场摆设依据装置可变
现场照片3张,枯树、榆木车轮、石英砂
《刹那永恒,唯心造》局部
她更像是一个游牧者,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游荡在西方文化中,这种“他者”的视角让艺术家的感觉更加敏锐,游牧者没有强烈的地域意识,在摆脱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影响之后,能够更冷静地用作品来探讨问题。
林苒也是一个永远的异乡人,在集权主义国家到自由主义国家之间的游走。异乡人没有乡愁,她用一种异乡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寻找东西方的个性,也反思东方身份在西方语境中的冲突。
《横切面》 影像装置 2007
彩色,有声(噪音) 尺寸、样式可变,无限循环
虽然在旅法的七年里,林苒始终浸淫在欧洲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左翼思想当中,但是她并没有由此建立起欧洲左翼的乌托邦理想。尽管林苒的创作中也有自由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但是她并不认为艺术可以重构文化系统或者挽救社会。林苒并没有用艺术改变现实的冲动,也并不试图扮演文化的拯救者或体制的对抗者,她更加相信艺术让人面对自身的困境,她的创作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独立而审慎的自由主义精神。
《葛涵马的巨人》 影像装置 2007
彩色无声,尺寸根据场地变化
无限循环,声音根据场地调整
《在皮肤下》 2007-2008
影像作品 4m04s 彩色有声
比如装置作品《笼中水》,艺术家用大冰块封住了一个鸟笼,随便冰块的融化,留在笼子内的小冰块成为了被囚禁的对象,随着冰块完全消逝于空气中,又化作水雾笼罩了笼子。被囚禁的对象不断转换。
林苒对于“自由”有着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并不是简单地呼唤自由,渴望挣脱束缚那么肤浅。自由的确是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专制时代我们说没有自由,但是民主时代的人同样被资本、消费主义、流行文化所限制,以前追求的“自由”反而衍生出新的束缚。
《一立方米的信任》 综合材料装置 2012-2013
PVC盒子,管子,收集来的各种信任物品
2013年展览时尺寸为一立方米悬挂,随着时间,收集物品增加将会越来越大
我们在写信的时代,抱怨沟通的自由度不足,互联网时代有了沟通的自由,但是人们又不知不觉地被互联网时代的新规则所束缚。人就在不断地摆脱束缚,不断地被自己争取来的自由所束缚的循环当中。“自由”、“束缚”是林苒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但是艺术家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自由,在林苒的作品中,自由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概念。
《一立方米的海》 摄影装置 2006
摄影、PVC、鱼线等 一立方米
法国诺曼底三所高等美术学院优秀作品联展 2005年
《一立方米的海2》 综合材料装置 2015
摄影、PVC、鱼线,鱼竿,鱼钩等 一立方米+PLUS
当然,游牧者与异乡人的身份,审慎而思辨的自由主义立场,一方面让艺术家可以更加超越和冷静地探讨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缺乏强烈的批评立场和视觉刺激而难以引起观众的更多关注,复杂而多元的立场往往不如那些简单的姿态更有冲击力。但是林苒承担了这个风险,在艺术是为了表达自我还是为了吸引眼球这个问题上,艺术家选择了忠于自我。
忠于自我的选择至少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不用担心自己被自己扮演的角色所吞噬,最终忘了自己是谁。
《鱼》 PAL 3m02s 彩色、有声 2003
作品补充赏析
《麦田守望者-像我这样笨拙的人》1x3m 布面油画 2016
《空心人》系列 2016
33x33cmx3张 绢面水墨设色
《人间草木》系列 33x33cm x 9张
待续未结束 纸本水墨设色 2014年-至今
马来西亚吉隆坡创价协会马中建交40周年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系列
22x30cmx4张 纸本水墨设色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