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受访者供图
何小江回来了。
他是凌晨去的上海,也是凌晨离场的。他已经很多天没有睡过觉了,精神像极了紧绷着的一根皮绳。
4月6日凌晨,作为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安装分公司副经理,何小江是团队中第一个接到援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改造紧急任务的。如今,他正在成都接受统一隔离。4月11日下午,当记者拨通他的电话时,那头传来了一个有着明显疲惫感的声音。
建设方舱医院现场
从斗志昂扬到累成“僵尸眼”
三天四夜“不眠”换来方舱医院成功交付
4月6日凌晨2点,何小江是援沪的几百人队伍里第一个接到电话的。两年前,他曾带队完成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援建任务,所以这次电话那头也提出了让他带队的要求。“接到电话后,思考了几秒钟,我就答应了,被任命为西南公司援建国展方舱医院突击队现场指挥长。”
当大家都争着当援沪志愿者时,怎么挑?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选择了“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方式。在4月6日早上6点,何小江和队友们已完成700余人的劳动力组织。在这之后,从中择优挑选,组成了后来412人的团队。
队员们正在做核酸检测
做核酸、举办宣誓仪式、规划“曲线”前往上海的方式……在去沪之前,队伍中的所有人员都斗志昂扬、充满精力。
“这次我们参与的是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改造项目的施工,承担5号馆一层、二层的建设任务。会展中心又被称作是‘四叶草’,5号馆可以想象成为其中的一片叶子。”何小江说道。
时间紧、体量大,是这次改建任务的主要难点。
援建现场
“ ‘四叶草’的面积非常大,一层楼就有二三十米高,所以我们这次几乎都是高空作业。安装重量重、体积大的大型管道很难,在一部分狭小的施工场地中作业很难。不过好在这些问题最终都通过现场处置得到了有效解决。”
经过了几天的改建、调试,4月10日上午十点半,国展中心方舱医院如期交付了。何小江撤场的时候注意到,有三四辆载着病人的大巴车已经来了。
从4月7日凌晨五点队伍抵达上海,到4月10日上午十点半,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如期交付,何小江这三天四夜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精神随时紧绷,电话响个不停,队伍遇到任何事情都需要他出面协调,困了只能找个地方眯一会儿——这就是何小江这几天的工作状态。他告诉记者,“其他工人也都是一样的,辛苦程度难以概括,几乎都是不眠的状态。最后上车返蓉的时候,大家都累麻木了,成了‘僵尸眼’。”
晚上,在现场商讨的队员们
20小时安装5000平米巨型风管
建设难度大于“雷神山”
3300套板房、2000多名管理人员、近2万名工人……通常情况下,建一个ICU需要几个月,雷神山医院仅用了3天就建成了。2020年2月6日,武汉雷神山医院的修建真正展现了“中国速度”。
“雷神山”的修建有难度,上海方舱医院的难度更大。
何小江说:“‘雷神山’当时的修建难度主要在于技术,因为是针对重症患者,要严格分区,涉及到负压病房。这次方舱医院的建设难度,主要在于时间更短、距离更远、任务更重、人员更多。方舱医院设计的床位有5万个,配套设施工程的体量相当大。”
此次队伍里主要有4大工种:给排水、电气、通风、智能化。“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有改造门窗、电梯,安装床、通风空调、智能化配套、电梯调试……”何小江细数道。
正在作业的工人们
临时接到任务,这是援建队伍时常会碰到的事。
“完成5.2馆区通风系统的制作安装”,这是4月7日下午,指挥部下达的紧急任务。通风系统作为舱内最重要的功能系统之一,保障舱内空气流通,并对排出的空气进行净化杀菌,确保不造成外部环境污染。
接到任务后,队伍即刻开始突击施工。时间、空间有限,大型吊装设备周转不开,那就用肩挑臂抬的办法。锤子不够,就用扳手和铁棍,大家硬是一锤一锤敲出了边长3米的巨型风管。这之后便是加工风管、吊装拼接、安装风机及高效过滤器等工序。
克服阻力、按计划推进,20小时内,队伍终于将5000平方米巨型风管安装到位,并完成了大型风机设备及高效净化器的安装。
“本次方舱医院建设,我所在的区域共有1.5万个床位。这些区域设施齐全合理,可以有效缓解上海的疫情管控和隔离压力。我们想在给予市民信心的同时,为本轮疫情的动态清零,提供有力支撑。”何小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