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昊美术馆(上海)正式揭幕 Daniel Arsham 首次亚洲美术馆个展“现在在现”(Perpetual Present)之际,卷宗 Wallpaper*带领读者回顾这位多栖艺术家的跨越多个领域的艺术版图。
1992年8月,飓风安德鲁袭卷美国福罗里达州。时年12岁的 Arsham 居住在迈阿密克利夫兰,灾难降临前,父母于情急之下把他关到了一个加固衣柜中。待到狂风过境,父亲终于将他解救出来—— Arsham 看到,往日熟悉的家已然变为废墟,四壁坍塌,损坏的日常用品散落在地。直至27年后的今天,这一幕依旧在他的作品中重演。
从上至下:Daniel Arsham,《Together》(2008)及《Coming Apart》(2008);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左上顺时针起:
1:Daniel Arsham,《Owl》(2010)
2:《Fox》(2010)
3:《Kangaroo》(2010)
4:《Ostrich》(2010);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与其说这段经历对我造成了心理创伤,倒不如说我因此眼界大开。” Arsham 仿佛是来到奥兹国的桃乐丝。回观其早期水粉绘画作品,割裂的人造结构反复出现在自然环境中,既像是飓风倾覆的瞬间定格,又像是月球地表的失重漂浮。这些破碎的几何来到山野丛林间,与鸵鸟和狐狸相遇:建筑的永恒不过是自然的一瞬。最终,文明遗迹般的废墟堆将逐渐演变为 Arsham 观察生活的全新视角。
2004年,Arsham 还是刚从纽约库伯联盟学院毕业的艺术生,他和朋友们在迈阿密 Edgewater 租了套平房,共同生活、创作、做展览,于北迈阿密当代艺术博物馆负责人 Bonnie Clearwater 的引导下为迈阿密新兴艺术圈造势。适逢《eyeSpace》迈阿密首次公演,舞蹈家 Merce Cunningham 有意寻找本地艺术家创作舞台置景,Clearwater 为他提供了一份囊括20位艺术家的名单,Arsham 被一眼相中。
Daniel Arsham 2007年为 Merce Cunningham 所做舞台设计《eyeSpace》
现代舞之父 Cunningham 的合作名单像是一个私人艺术俱乐部,其中有波普先驱 Robert Rauschenberg、Andy Warhol 及 Jasper Johns,也有音乐先锋 John Cage、小杉武久、Sonic Youth,乃至建筑师 Frank Gehry、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等等,不胜枚举。25岁就被 Cunningham 的迈达斯之触点中,Arsham 无疑是幸运的:那时的他还没有办过个人展,也没有任何舞台置景经验,甚至不知道 Cunningham 是何许人也。
Daniel Arsham 2010年为 Merce Cunningham 所做舞台设计《Avalanche》
“偶发性是 Merce 作品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是 John Cage 音乐理论的艺术实践。他们不断引入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继而丰富自己的创作形式及语境。”回忆起与 Cunningham 的合作经历,Arsham 感触良多。“Merce 的创作方式很独特:他编舞,音乐家作曲,我设计置景,但三者互不沟通,他也不会给出确切要求。直至初演,舞蹈、音乐和设计才正式融为一体。”对于 Arsham 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自由。
同样是在2004年,Arsham 参加群展“Miami Nice”及“Inaugural Exhibition”,并于2005年正式签约贝浩登画廊。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里,其中包括时任 Dior Homme 创意总监的时装设计师 Hedi Slimane。不久后,Arsham 便收到了为 Dior Homme 洛杉矶精品店设计试衣间的邀约。考虑到项目涉及建筑编程,Arsham 遂雇佣毕业于建筑专业的校友 Alex Mustonen 一起完成设计。二人的合作自此延续至今,逐步成长为人们所熟知的 Snarkitecture。
从上至下:Snarkitecture 重构 Kartell 经典照明设计 Bourgie 台灯;Snarkitecture 为 Pentatonic(点击此处查看往期推送,查看更多Pentatonic相关内容)设计的 Fractured 桌由1290只铝制易拉罐、140个食品包装袋及咖啡杯盖,和6个汽车保险杠组成
2017年米兰家具展期间,Snarkitecture 为 Gufram 设计了限量落地镜“Broken Mirror”,镜框看似如同石头般坚硬,实则由柔软的泡沫构成
左上逆时针起 1&2:Snarkitecture 于2018年设计的 Break 置物柜 3:Snarkitecture 于2018年设计的 Wasserman 桌4:Snarkitecture 于2018年设计的 Slip 座椅
Snarkitecture 跨足于艺术、建筑、工业设计领域之间,其名取自 Lewis Carroll 著名诗集《The Hunting of the Snark》。诗歌讲述了一群奇怪的船员出海寻找怪兽“Snark”的故事,他们既不知晓 Snark 的长相,也不清楚 Snark 的方位,唯一的指向是一张空白的地图。就某种意义而言,Snarkitecture 的设计也是如此,徘徊于白、灰、黑之间,鬼影浮动和歪斜破损的意象贯穿其中,看似是心血来潮的怪念头,实则以幽默反观既定规则。对于 Arsham 而言,Snarkitecture 是其艺术创作的延伸探索,能够触及更多受众,且更具实用意义。
Arsham 的许多早期作品都是指涉建筑的超现实画作。在他看来,建筑的设计营造极易受限于实际考量,而他试图介入建筑,打乱日常,从而减少其中的保守氛围。
从上至下:Daniel Arsham,《The Return #14》(2006),水粉;Daniel Arsham,《Open Staircase》(2006),环氧泡沫、PVC;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从左至右:Daniel Arsham,《Hammock》(2007),EPS泡沫、石膏纱布,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贝浩登画廊;Daniel Arsham,《Falling Clock》(2011),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除了双向开放又自成闭环的楼梯,Arsham 也乐于制造建筑的动态幻象。时钟下坠,跟随重力在墙壁上留下褶皱;人形落入天花板中,坚硬的墙壁被塑造成柔韧的面料。对于这一系列创作,艺术家如此解释道:“建筑在常人的印象中有着稳定、坚实的特点,可以说是人类所能留下的最具持久性的创造。因此,当建筑发生异变、固有元素被扰乱时,观者将体会到难以言说的直观感受。”戏剧性的结构冲突隐藏着不安的情绪,想象与叙事随之展开。
幼时就被诊断为色盲的 Arsham 只能看到常人眼中约20%的色彩。不过,他的父母并不认为这是多么糟糕的消息,只是以平常心对待。在 Arsham 的回忆中,色盲也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困扰,色彩的消褪反而能够让他专心观察事物的结构。
2015年,Arsham 收到了由 EnChroma 制造的色盲太阳镜。这种镜片并不能还原常人眼中的世界,但能够折射光线,将红绿光分得更远,让 Arsham 看到更多色彩。也是从那时起,Arsham 开始在作品中运用更多色彩。在其贝浩登画廊个展“Circa 2345”(2016)中,他将篮球、球衣注模,用方解石进行复刻并做旧,高饱和度的蓝色与紫色首次出现在其作品中。不过,他并没有继续佩戴这种特殊眼镜:“这会对我造成色觉疲劳。的确,色盲通常被认作一种缺陷。但其实,我眼中的主观现实造就了我的兴趣、我的创作和今天的我。”
Daniel Arsham,《Basketball Column》(2016);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Daniel Arsham 眼中的世界,截取自纪录片《Daniel Arsham, Colorblind Artist - In Full Color》
Daniel Arsham 贝浩登画廊个展“Circa 2345”(2016);图片致谢艺术家及画廊
2010年,Arsham 前往复活节岛旅行。除了仔细观察石像、游客和原住民,他也逐渐迷上了考古学的概念。当时,岛上有数支考古团队在石像附近重新挖掘百年前考古学家遗漏的文物。他们告诉 Arsham,不同考古研究学派对于石像的解释各不相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那些既定历史与考古研究并非百分之百的事实,其中也包含虚构和臆测。
从上至下:Daniel Arsham 于2013年为《Louis Vuitton Travel Book》绘制的复活节岛;Daniel Arsham,《Movie Camera》(2013),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Daniel Arsham 个展“3018”(2018)细节,贝浩登画廊,纽约;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受此启发,Arsham 开始构思虚构考古主题的创作:“考古现场被放置在未来,引导人们从未来视角审视当今世界。其中,我做出第一件作品是相机,由火山灰浇铸,用地质材料对日常物品进行重塑,让它们看上去像是从考古现场挖掘出来的一样。”他将二十世纪及千禧年的物品进行石化处理,指涉今天随着技术发展而空前加速的去物质化的数码世界。水晶、火山灰、黑曜岩和硫化矿物为这些考古遗迹增加了一分意趣,物质在消损,而晶石似乎在生长。
Arsham 的妻子 Stephanie Jeanroy 是日法混血,因此二人时常带着儿子 Casper 去日本居住。十年间,Arsham 对日式园林产生了极大兴趣:“这些古建筑或许百年来都不会发生变化,但其实每日常新。譬如,枯山水所用的细沙碎石需要在清扫之后重新绘制。这些场景或许看起来十分古典,但其实部分来自于当下。”
从左顺时针起:1:Arsham 在制作《Lunar _ Garden》(2017)中的枯山水,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2:Daniel Arsham,《Blue _ Garden》(2017)
3:Daniel Arsham,《Lunar _ Garden》(2017);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在 Arsham 的园林中,沙石被反复推翻、重组,与艺术家所作的沙漏彼此呼应。《Hourglass _ 01》(2017)一端是张开的手掌,另一端是一台禄莱双反相机。随着沙漏反转,人手与相机在被发掘和被埋葬之间往复切换,Arsham 的环形考古永无止境。
Daniel Arsham,《Hourglass _ 01》(2017);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2019年6月29日,昊美术馆(上海)正式揭幕 Daniel Arsham 首次亚洲美术馆个展“现在在现”(Perpetual Present)。展览入口处,一座重达1.8吨的青铜玩具兔巍然耸立,迎接观众的到来。这只锈迹斑斑的玩具兔是 Arsham 迄今为止最大的雕塑作品,它看起来面目全非,右臂几近断裂,内脏若隐若现,与波普语系中 Jeff Koons 体量庞大、色彩浮夸的气球狗形成异曲同工的两极。
昊美术馆“现在在现”展览现场,Arsham 与作品《邦尼兔》(Bunny,2019)合影;图片由昊美术馆拍摄
“我们为展览设计了不同以往的动线和灯光,”谈及展览空间筹备,Arsham 介绍道。“我希望作品能与空间构成张力,或以静示动,或呈现残垣断壁的衰颓之态,由此引人遐思。”譬如,《开凿之墙》从抽象的轮廓渐进至具体的人形,不仅描绘了人体穿透墙体的过程,也构成建筑之内的元建筑。在装置作品《蝴蝶结》中,人造横梁隐匿于表象之下,坚硬的白墙被营造得如同织物般柔韧。
Daniel Arsham,《开凿之墙》(2019)及《蝴蝶结》(2019);图片来自昊美术馆
Arsham 此次为昊美术馆特别创作了《挖掘现场 212》:“考古学家”在挖掘坑和移动分析实验室内按部就班地工作,将电话、收音机、吉他、夹克、篮球等隶属于当下的出土文物录入档案。观众穿上鞋套,于挖掘坑旁俯瞰人类运动休闲与媒体消费的物质遗迹,从未来视角审视当今世界。
Daniel Arsham,《挖掘现场 212》(2019)及《移动分析实验室》(2019);图片来自昊美术馆
《挖掘现场 212》及《移动分析实验室》中的考古志愿者;观众可在实验室内近距离观察文物
同期,“丹尼尔·阿尔轩考古实验室快闪店”随展览登陆昊艺术设计商店 HOW Store,以全球售罄的限量艺术品及“现在在现”展览衍生品,成为史上最全的 Arsham 限量艺术品与展览衍生品的集合。
展名:丹尼尔·阿尔轩:现在在现
展期:至2019年10月24日
地址:昊美术馆(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