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堂|神经内科医生杨百元:农村里走出来的“人民医生”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实习生李甜

这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神经内科主任,他的名字叫杨百元,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他说:“如果我能减轻别人的痛苦,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干净的蓝衬衫套上白大褂,着装整洁、眼神真挚,近日,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杨百元在查房结束后,回到办公室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杨百元

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感同身受

杨百元的老家在农村,他形容道,“很封闭,和外界基本上没有沟通,读书的时候,也是在偏僻的农村。”

为什么会选择学医?杨百元回忆说,父亲常常生病,小时候自己每天都要和父亲到村里诊所找医生,每一次见到医生,都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想法,“看到那些乡村医生,减轻了很多患者的痛苦。我也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如果能成为医生,既可以给家人看病还可以帮助他人。”

当时,杨百元的家庭贫困,为实现梦想,他发奋学习,最终成功考入理想学校,2005年毕业后就进入医院工作。

杨百元笑道:“有些人不喜欢上班,但是我不这么觉得。对我来说,和患者沟通交流,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中,看着不好的患者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令人十分开心的过程。”

一名懂身心疾病的神经内科医生

“头晕头痛、卒中、帕金森、癫痫、老年痴呆……我们神经内科都看。”杨百元说,但他发现,“有些患者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到了很多门诊检查都没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就是焦虑、抑郁。”

曾经有一名患者因为头痛、心慌、肚子不舒服等症状,接连到多家医院检查,检查结果都没太大问题,找到杨百元时,检查单已经是厚厚一沓。经过诊断评估,杨百元认为他属于躯体化形式障碍,“这是神经调节的问题,我们用了一些神经调节的药,这名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后来这名患者介绍了很多类似的病人来。”

为更好服务患者,2016年,杨百元通过自学以高分通过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他认为,神经内科与心理疾病有相通之处,“我们说的身心疾病,实际是心理问题表现为的身体症状,如焦虑症、抑郁症,可以表现为神经疼痛,比如脑袋痛、脖子痛、心慌等。”

“学了心理知识,我会更了解、关注患者。比如有些得了脑中风、帕金森的患者,时间一长,随着睡眠不好,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还有的脑梗塞患者,虽然身体疾病医好了,但是患者感到情绪低落,觉得活着没意思,出现抑郁情况。”这些都需要加用一些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杨百元告诉记者,医生不仅具有专业性,知识面也要全面,因为人是一个整体,这个症状会影响其他症状的出现,所以要了解各个系统的问题。

建立了卒中中心,将专业做到极致

“一个患者瘫痪了,我们通过手术让他能站起来走了,这种感觉很好。”杨百元说,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这是作为医生的基本信念。

有一名67岁老人,因左侧肢体无力在华西医院被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脑梗死”,随即来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杨百元和同事为患者做了右侧颈内动脉慢闭开通、颅内球囊扩张、颅内支架置入术和血栓抽吸术,最终手术圆满完成,全麻复苏后患者病情平稳。“这场手术风险极大,难度极高。”杨百元回忆说,介入团队将继续努力,保持创新与发展。

在神经内科,杨百元带领团队迎接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另一名75岁老人的手术,同样难度极大,她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一个多月入院,这名患者此前患过急性脑梗死,这次入院检查发现,患者情况危及,如果不做手术,死亡率极高。经充分术前讨论后,经家属同意,患者在全麻下开展了左侧椎动脉V4段颅内血管慢闭开通、球囊扩张和颅内支架置入术,最终手术成功。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百姓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已建立卒中中心,大大降低了脑卒中带来的致残致死率。

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杨百元保持和传递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

杨百元解释说:“有的患者从农村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如果确实治不好,这时有一种昂贵的药可能会延长三个月的寿命,延长三个月寿命有用吗?我会考虑该不该用这种药,在大的医疗原则下,说清利弊,给患者及家属选择的权利。”

为惠及更多患者,如今杨百元每周都会到基层医疗机构交流,把好的经验、方法交给基层医生,曾经在基层医院有一名帕金森患者,在床上翻身都困难,因为杨百元的看诊,如今能站起来了,能独立行走,对他非常感谢,这并不是疾病难度有好大,而是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深入沟通,坚持服药。“除了和医生交流,我们还会为基层的患者科普,例如帕金森患者,有些药必须吃,有些药可吃可不吃。”

回忆从医生涯,杨百元感叹道:“踏实地为患者服务,努力地提升自己。患者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就需要向什么样的方向努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