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中的古代敦煌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两千多年来汉族与满、蒙、藏、苗等许多少数民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

因诗人屈原在这一日投汨罗江而死,端午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又有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等叫法。各地端午的民间习俗与民俗活动多彩纷呈,有佩豆娘、挂艾虎、戴香包、采药、采茶、划龙舟等;各地端午饮食也不尽相同,有粽子、雄黄酒、五黄、打糕、煎堆等等。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华戎所交一都会”。古代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佛教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这里不断延续和传承,保存至今。敦煌藏经洞出土的5万多件古代遗书中有不少关于古代节日民俗的卷子,记载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节日民俗活动,其中就有端午的各种节日民俗。

与各种节日民俗活动越来越趋于同化的今天不同,古代敦煌端午节有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配挂咒符和香包丝带、登鸣沙山等民俗,不仅活动丰富,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

敦煌的端午节物是团粽,敦煌不产菰叶,亦不产可以包粽的竹叶,每年端午先把糯米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容器内摊平,还可撒些红枣之类的配料,上面加以重压,使其黏结成型,当地又称粽糕。

S.0361、P.2619及P.3637等卷《屈宴书》:“五月五日长丝节,角黍奉屈,降趾为幸。”“角黍”即粽子。

S.2200卷《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请奉状不宜。”

S.2200《端午相迎书》

S.5636卷《端午相迎书》:“幸逢嘉节,端午良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备团粽,辄敢谘邀,状至幸垂过访。谨状。”

S.5636《端午相迎书》

敦煌粽糕

献物致礼

P.2814卷《贺端午献物状》:“酒伍瓮,麨叁硕。佑伏以蕤宾令节,端午良辰,辄申续寿之仪,用贺延长之庆。前件微甚少,谨充献贺之礼,尘渎威严,伏增战惧,伏乞特赐容纳,俯听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可见,古代敦煌端午的节物是酒和麨面。端午献此二物,一是欢聚庆饮,二是祈福延寿。

P.2814卷《贺端午献物状》

除献物外,还可书信致贺,S.4374卷记有三则贺端午的书状范文:

1、端午:伏以蕤宾嘉节,端午令辰。献寿早同楚俗,彩丝亦无忝于昌期,伏惟照察,谨状。

2、同前:伏以中天令节,南午佳辰。俗皆献寿于明时,直亦奉觞于兹日,伏惟照察,谨状。

3、同前:采兰佳节,南午令辰。角黍既同楚俗,奉觞必仿时风。伏惟福佑,以继祯吉。伏惟明察,谨状。

上述端午献物及贺状,都共同提到“续寿”、“献寿”、“延龄”之事,这些都与道教相关,反映了敦煌岁时民俗中的道教色彩。

赐扇、送扇

莫高窟第17窟-执团扇的比丘尼-晚唐

赐扇之风行于初唐,敦煌亦沿袭此风俗,P.4640卷晚唐《归义军衙府纸破历》中,连续三年都有造扇的记载:

乙未年(899)四月廿七日支与造扇细纸一束两贴。

庚申年(900)四月廿七日支与作坊造扇细纸一束两贴。

辛酉年(901)四月廿六日支与作坊使宋文□造扇细纸一束两贴。

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即开始进行造扇,由衙府的作坊承担制作,一年用纸一束两贴。

莫高窟第196窟-双凤团扇-晚唐

S.5933卷记载:“端午造扇著把木三十五个……”可知衙府所造的是上有绘画的木柄纸扇。

S.5933《端午造扇书》

莫高窟第427窟-凉国夫人浔阳翟氏供养像及侍从三身

S.3399卷《应用文范》,内有《端午日贺扇》:“蕤宾膺候,端午今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某等无任惶悚。”

S.3399《端午日贺扇》

莫高窟第468窟-执团扇女供养人-中唐

佩挂咒符、香包、丝带 ---

S.0799《杂写》

S.0799卷记载了一则端午符咒:“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命令一切恶事速速离去。此外,为祈福、祛疫、保平安而佩带香包、丝节彩带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P.3637《书仪》

登鸣沙山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敦煌端午登鸣沙山,正是此俗之遗风。

S.5448卷《敦煌录》:“风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如雷吼,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

S.5448《敦煌录》

端午节登鸣沙山的民俗,延续至今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作为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在今天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仍是国人心中重要的传统节日。

禅林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