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欧美、中、俄等国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中篇)

在上一篇里,主要讲的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营级120mm迫击炮主要是以以色列和法国的为主要的技术路线,均

在上一篇里,主要讲的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营级120mm迫击炮主要是以以色列和法国的为主要的技术路线,均是作为营级步兵分队的伴随支援火力使用的,它们的迫击炮大多采取的炮口装填方式,为便于轻型车辆承载,加装了反后坐装置,降低了后坐力,后期又配置有数字化火控系统,实现了操炮自动化。接下来就讲讲俄罗斯的120mm迫击炮(迫榴炮)的发展。

关于俄罗斯的120mm迫击炮(迫榴炮)就必须要扯到苏联时期,因为他们之间有不可割裂的“继承”关系。在1955年间,苏联的赫鲁晓夫推崇打“核大战”,因此他下令停止了苏军大部分自行火炮的研制项目,而此时,北约国家已开始大量发展各型号的自行火炮。苏联国防部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核大战”是打不起来的,而小当量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倒成为可能,因此在这种作战背景下,自行火炮毫无疑问的比牵引火炮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在赫鲁晓夫下台后,苏军立即恢复了自行火炮的发展。

▲ 最高领导人推崇核武器和导弹的思想,曾一度使苏联停止了自行火炮的发展

到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新的自行火炮开始陆续装备苏军地面部队各级炮兵(如2S1、2S3、235、2S4和2S7),而此时的120mm迫击炮已从团级转移到了营级,大大增强了营级作战部队的火力支援能力。为提高迫击炮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1969年9月,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提出,要为苏军地面部队和空降部队开发120mm口径的自行迫击炮。  

 ▲ 苏军自行火炮在高速发展期,非常注重其机动能力和全封闭炮塔防护能力,如2S1式122mm自行榴弹炮和2S3式152mm自行加榴炮    

 随后,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委托化工自动化设计局开始了自行迫击炮方案的技术研究论证工作。该所提出了120mm自行迫击炮的两个设计方案,都是基于苏军于1955年定型的M-120式(这个一定要和美军的M120式迫击炮区分开)团级120mm迫击炮进行改进,采用BMP-1履带式步兵战车作为承载底盘。

▲ 苏军BMP-1履带步兵战车重量较轻,作为营级伴随火炮的机动底盘还是较为合适的,能大大简化勤务

▲ 苏军于1955年定型的M-120式120mm迫击炮必须使用车辆牵引机动,当年的装备数量庞大

▲ 与M-120式迫击炮配套的老式水滴型迫击炮弹

第一种方案是将M-120迫击炮安装在BMP-1底盘后部的车体内,安装了迫击炮的战斗舱在行军状态时由两侧带铰链的舱盖封闭,在射击状态时将舱盖向两侧打开,炮手在战斗舱内从炮口手动装填炮弹,迫击炮发射时的后坐力通过车体后端底部的一个可收放座盘来承载并传导到地面。在必要的时候,120mm迫击炮可以从战斗舱内拆卸下来,和挂在车体上携带的座钣与炮架一起,在车体外构筑发射阵地。这种“敞顶”方案和北约国家研制的大多数履带式自行迫击炮极为相似。这种方案的自行迫击炮全重为12.2吨,射程从460米到7000米,战斗射速为10发/分,总携弹为64发,辅助武器为一挺带枪塔的7.62mm PKT机枪。

▲ 采用“敞顶”的BMP-1步战底盘120mm自行迫击炮方案,和西方自行迫击炮如出一辙

而另一种方案是全封闭炮塔式,它利用M-120式迫击炮进行了大量改进,将炮身安装在了一个封闭的炮塔上,炮塔利用座圈安装在车体中部,与车体后部空间共同组成了战斗舱。炮塔可360°旋转,炮身中部可沿耳轴俯仰。迫击炮改为了带楔闩和纵向滑动密闭紧塞具的后膛装填方式,因此专门配套设计了一种容弹量为6发的弹鼓(我们暂且称之为“快装弹鼓”),该弹鼓配有一套液压气动蓄能器,能够在发射后坐时积蓄能量,用于驱动弹鼓旋转供弹,一轮射击6发后由炮手向弹鼓装弹。为了降低后坐力便于机动底盘承载,迫击炮未设置座钣而是增加了反后坐装置。

▲ 采用“封闭式”炮塔的BMP-1步战底盘120mm迫击炮方案,其快装弹鼓非常有特色

▲ 其实还有一种BMP-1步战底盘的82mm自行迫击炮方案,采用了炮口4发快装弹鼓形式

▲ 这种自行82迫击炮炮口快装弹鼓的结构示意图,可实现封闭炮塔自动化装填,技术非常先进

这第二种方案的自重为12.3吨,射程范围和第一种方案一致,但它的总携弹量却达到了80发(主要是减少了承载座钣和收放执行部件的重量),同样配有一挺7.62mm PKT机枪,但是和迫击炮同轴设置。显然,第二种方案的技术层次是很高的,不但能实现迫击炮的全自动装填,也提高了作战时炮手的防护能力,这种方案与西方国家在后期研制的封闭炮塔120mm自行迫击炮也属于同一种类型。

▲ 如果苏军真装备了第二种封闭炮塔和快装弹鼓的120mm迫击炮,那么和它比较起来,美军的M121显然相形见绌

除了这两种方案之外,还提出了一种采用MT-LB式履带装甲输送车的底盘,搭载M-120式迫击炮的方案,该方案与第一个方案基本一样,也是敞顶式,采取手动炮口装填,底盘底部设置座钣,这个方案自重为12吨,携弹60发,射速仍为10发/分。

▲ 采用“敞顶式”的MT-LB底盘120mm自行迫击炮方案(图中依稀可见底盘下面的支撑座钣),在这方面可见苏联和西方在自行迫击炮设计上思路还是有交汇点的

在60年代末期,苏军为避免专用步兵战车底盘的滥用,考虑到了制造成本,提出不再将BMP-1履带底盘作为其他武器系统的机动平台,因此前面的两个研制方案均宣告淘汰。而第三个设计方案,由于“敞顶”在作战时缺乏对炮手有效的防护,苏军高层认为其不适应“核、生、化”条件下的作战,因此也未采用,但是在70年代末期,该方案在换装M-120的替代品——2B11式120mm迫击炮后,苏联将其生产许可交付给了华约其他成员国,如保加利亚、波兰和拉脱维亚等国,由他们生产装备(到目前仍在装备使用)。

▲ 保加利亚在苏联生产许可基础上自行开发的MT-LB底盘迫击炮,加装了后坐装置,炮口向后,到现在仍在装备使用

以上三个设计方案在推出不久,苏军高层决定以新列装不久的2S1式122mm自行榴弹炮的底盘发展120mm自行迫击炮。 该项目由苏联“海燕”中央研究所第21部门承担完成,他们是将上述第二种基于BMP-1底盘封闭炮塔设计方案中后膛装填火力部分的俯仰耳轴直接安装在了2S1自行榴弹炮的耳轴座上,虽沿用了2S1的全封闭炮塔,但仍采用了原设计方案中迫击炮的闭锁机构以及炮身反后坐装置。为减少战斗舱的火药燃烧废气量,在滑膛迫击炮的炮身中段增设了一套和其它自行火炮结构类似的抽烟装置。为提高射速,仍然采用了那套液压气动蓄能器式快装弹鼓。新的自行迫击炮自重为14.5吨,身管长为14.2倍口径,炮塔可旋转,具有360°射向,其发射老式120mm迫击炮弹最大射程为7.1公里,发射新型迫击炮弹可达9公里。

▲ 已基本接近定型批产的2S8式迫击炮,沿用了2S1式122mm自行榴弹炮的全封闭炮塔

▲ 早期设计的120mm刻槽榴弹,包含了一个发射药筒,后期经过了优化

经过进一步的测试,苏联陆军发现新的120mm线膛自行火炮在炮弹爆炸时破片的分布更为均匀,因此它的射击效率比同口径的老式迫击炮提高了2~2.5倍,而且刻槽弹带榴弹的破片在飞散时仍有较高存速,能够明显提高杀伤能力。同时,这种榴弹也有更高的初速,能够射击更远的目标。此外,原有的滑膛迫击炮结构也限定了它的现代化改进潜力。正因为如此,苏联国防工业部认为进一步研制2S8自行迫击炮已不适时宜。因此,在1977年7月,在跨空降兵和陆军两个军种的会议上,签署了一项决定,正式宣布终止2S8自行迫击炮的项目,将为陆军营级炮兵寻求新的120mm线膛火炮展开新一轮的论证研制工作。而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设计的这一款线膛自行火炮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

▲ 120mm线膛火炮经过测试,刻槽高爆榴弹的性能远高于老式迫击炮弹,图为线膛榴弹破坏堑壕的效果

提到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就又要提到法国在1964年推出的MO-120-RT-61式120mm线膛迫击炮。它在定型装备不久,法国人也对这种迫击炮进行了大量的出口宣传,称这种迫击炮的炮弹杀伤效果不逊色于北约的标准155mm高爆榴弹。苏联军队的高层和苏联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对这种性能优异的迫击炮也十分感兴趣,之后引进了RT-61式迫击炮技术并进行了少量试制,在当时也有苏军内部人士提出野战炮兵也装备这种120mm线膛迫击炮但未获得批准。

▲ 法国人研制的MO-120-RT-61迫击炮,差点儿就抢了苏联自研迫击炮的风头,可见苏联武器设计也是博采众长

972年,为空降部队开发120mm口径的自行迫击炮项目在使用新研制的伞兵战车(即后来的BMD-1)底盘加装122mm榴弹炮(2S1式122mm自行榴弹炮身管)和M-120式迫击炮均失败后,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正式接手了该研制项目。他们遂即提出了借鉴法国MO-120-RT-61式120mm线膛迫击炮及配套炮弹的思路,采取封闭炮塔结构,重新设计火炮尾部装填的新型炮闩密闭结构和尾管式发射药,加装反后坐装置,使火炮用较轻的底盘能够承载。

▲ 2C2式自行榴弹炮由于采用了BTRD伞兵输送车底盘安装122mm榴弹炮,后坐力巨大底盘曾在发射时造成底盘开裂,显然是行不通的,此图片非常珍贵

▲ 120mm线膛自行火炮后期定型配套的子母弹、破甲弹、火箭增程弹和刻槽榴弹(自左向右)

▲ 苏军对各类支援火炮的直瞄反装甲能力是要求很高的,尤其是配置靠前的营属支援火炮

1974年,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在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的协助下,将新研制的120mm火炮安装在了BMD-1伞兵战车的改进型——BTRD履带式伞兵装甲人员输送车的底盘上,制成了第一款迫榴样炮,被定名为“诺娜-S”(NONA-S),在通过一系列测试后,达到了苏军空降兵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被正式定型为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其火炮部分被定型为2A51式。说到这里,读者们应该就能搞清楚为什么苏军2S9还能够发射法国产MO-120-RT-61式120mm线膛迫击炮配套的线膛迫击炮弹,因为它们的内膛膛线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 2S9迫榴炮能发射法国线膛迫击炮弹(右起二),如果追溯缘由,也就不足为奇了

▲ 用于增强2S9迫榴炮反装甲能力配置的破甲弹安装了滑动刻槽弹带

▲ 2S9的炮手在发射前向弹体安装带尾管的发射药

对于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各位读者们都应该耳熟能详,它兼具有直瞄和间瞄射击能力,它能够发射M-120式120mm滑膛迫击炮的老式弹药,也可以发射为其专门研制的带刻槽弹带的弹药,包括最大射程8.8公里的刻槽榴弹和最大射程12.8公里的刻槽火箭增程弹,以及最大射程7.1公里的滑膛迫弹,如果使用法国产RT-61膛线火箭增程迫击炮时,2S9的射程可以增加到17 公里。此外为提高2S9的反装甲能力,还为其配备了带滑动弹带的破甲弹。2S9在1981年进入阿富汗参加作战,展现了很好的火力支援能力。在1985年,苏联军方提出对2S9进行了升级改进,将原来带弹25发提高到带弹40发,因此2S9的自重也从8吨相应提高到8.5吨,该型号于1988年定型,被称为2S9-1。而到了本世纪初,俄罗斯军队提出对2S9-1进行现代化改进,配套了格林纳斯卫星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和火控计算机,改进后被定型为2S9-1M,首批于2007年进入俄罗斯军队。

▲ 经过改进,2S9-1迫榴炮的携弹量达到了40发

▲ 俄军后期改进的2S9-1M迫榴炮“贴花”式的安装了数字化设备

▲ 乌克兰装备的2S9-1在2014年也曾用于对俄作战,图为2S9-1在路口警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