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闻佳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锦海、周行涛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先进材料》发表重要科研成果。此项研究打破传统的“one-size-fits-all(一刀切)”的治疗模式,创新采用个性化微针技术,精确地将核黄素输送至角膜基质层,显著提升个性化角膜交联治疗的效应,标志着角膜交联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该研究被选为当期杂志的亮点论文。
青少年视力隐形杀手
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进行性双侧角膜扩张疾病。它通常起病于青春期,发病率约1/2000,且逐年攀升。疾病特征为角膜基质进行性变薄、局部锥形凸起,导致近视、不规则散光和瘢痕等视觉障碍,存在致盲风险,现已成为角膜移植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10%-20%的患者需要接受移植手术。
传统治疗的局限
角膜交联术(CXL)已被国际医学界广泛认可,能有效遏制并延缓圆锥角膜的进展。该技术通过将核黄素渗透至角膜基质层,并借助光化学反应增强角膜胶原纤维间的结合力,从而加固角膜,防止其进一步变薄、变形及视力下降。
传统CXL主要加固角膜中央约8-9毫米区域,尽管有效,却无法改善患者视功能。个性化CXL治疗方案为这一领域带来新的希望,通过降低治疗区域内角膜曲率来改善视功能,同时保持交联效果。尽管如此,当前个性化CXL治疗主要依赖角膜地形图进行复杂的光源设计与规划,技术复杂且成本高。
微针技术开启个性化治疗新篇
聚焦圆锥角膜治疗及角膜交联技术等核心临床挑战,黄锦海、周行涛团队在纳米材料临床应用的前沿领域持续深耕。从2022年起,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创新性地研发出一种高效的ZIF-8/RF木槿花状复合纳米材料滴眼液,其跨上皮CXL效果可媲美经典去上皮CXL方案;针对“原位乏氧”这一制约快速角膜交联效果的关键难题,该团队提出了非核黄素依赖的自供氧g-C3N4 QDs,极大提升了角膜交联尤其是快速角膜交联的效果,为圆锥角膜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选择和靶点。相关研究均已在顶尖期刊发表。
此次,团队首创个性化核黄素原位递送策略,通过根据角膜地形图精准设计与治疗区域形状相契合的微针阵列,实现核黄素的精准局部递送,为圆锥角膜个性化CXL治疗探新路。杨梅、潘虹霰、陈婷婷、陈鑫、宁睿为本论文第一作者,陈中幸、周行涛、黄锦海为本论文通讯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锦海、周行涛教授领衔的眼科医工交叉创新团队,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梅副研究员,学术骨干陈中幸等,在眼科医工交叉前沿领域长期深耕,秉承“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理念,长期致力于解决致盲性眼病诊疗中的难题。通过融合医工前沿技术,团队成功打破传统诊疗技术的束缚,开发出高效递药系统,为眼病诊疗一体化的新路径作出显著成绩。此外,该医院与光正眼科集团协同建立眼健康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旨在打造眼科医疗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