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从87版《红楼梦》到原著

87版《红楼梦》是电视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优美的音乐和出色的表演铸就了它经典的品质。

近期入选了2020年度读者喜爱的中华书局双十佳图书、中国好书10月榜的《有声有色说红楼》一书中,李山、徐德琳、贡方舟、薛宇四人以对谈的形式,从电视剧聊到原著。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对于“黛玉之死”都说了些什么。

对谈红楼

李山老师:贾府大厦将倾之际,黛玉离世,这符合小说原作对黛玉一贯的爱护之情。而黛玉之死,又无疑是大戏,在原小说理应如此,在续写和电视剧都莫不如此。电视剧表现黛玉之死,对小说后续四十回做了很大改编:黛玉之死主要是因为为宝玉着急、焦虑。如前面谈到的,宝玉一离开,黛玉就焦虑、闹脾气,现在到的是西海沿子,正在打仗的边远之地,更要命的是还失了联。这些,足以让黛玉急死了。其次才是在大观园当初“葬花”的地方,闻听丫鬟傻大姐说的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后者固然是黛玉身亡的重要原因,但若像后四十回那样,只一个宝玉娶宝钗的消息就招致黛玉亡故,那不符合黛玉的人物性格。(在续书里,黛玉听到了紫鹃和雪雁议论宝玉定亲,念及父母已经亡故,这时又将失了宝玉,心中愁恨,于是天天糟蹋自己的身子,也不吃饭,也不吃药,只求速死。)她是“还泪”来的,她对宝玉的关爱要比“嫁给他”更宽广深沉。宝玉宝钗的婚事消息,只是加快了她“回去”的速度。这一点电视剧把握得比续书更可信。不过,宝玉的离去,是不是如电视剧所说,是贾政为锻炼儿子,才让他去西海沿子,也不一定。前面说过,宝玉作《姽婳词》,其中是有可以挑剔为“违碍”的言辞的。宝玉离去,或与此有关。

在这些情节里,告诉了黛玉实情的傻大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她在抄检大观园和黛玉之死中都起到了“点火”的重要作用。傻大姐是贾母房内一个做粗活的小丫头,十四五岁,干活爽利,但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行事出言,常在规矩之外。贾母常拿她来逗乐解闷,像刘姥姥一样,是贾母严正生活中的一点调剂。书里头说到她说话行事“毫无避忌”,所以才会去大喇喇地捡拾“不雅观”的绣春囊,拿着它走来走去,说话也不择场合、不看对象。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也有这么一位“傻姑”,在关键时刻颇有些直愣愣地说出一些真相。实际上,有些话、有些事只能是这类看似憨直、与各方都没有利益牵连、没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傻”人才能说出、做出,这些话也只有从这些人的嘴里说出来,才令人相信。在这样一部人人都有点玲珑心思的书里,需要有这么一个快嘴直肠子的人,毫无顾忌地办一些事、说一些话、点一把火,让情节顺利地推进下去。

续书后四十回的“调包计”,巧则巧矣,但细细想来实在不禁推敲。首先是此计不可能出自王熙凤。这在电视剧经由下人的私下议论已经做出解释,宝钗嫁进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贾家的当家人,那王熙凤地位可就堪忧了。以凤姐的聪明,不会连这样的局面都看不清。让她出这个调包计,实在是不合人物性格逻辑的想法。另外,王熙凤唯贾母马首是瞻,而贾母对宝玉到底娶谁,前八十回始终态度不明,却难说就断然否定了宝黛结合。对林黛玉意见很大的,绝对不是贾母,而是王夫人,还有那位让王夫人口称“我的儿”的花袭人。而王夫人与凤姐自小说一开始就展现的矛盾(见第三回,是从黛玉的眼中看出的)始终没有消除。所以,就是贾母改变了态度,凤姐也未必真的积极促成宝玉与宝钗结婚。如此,后四十回写王熙凤出调包计,很难令人信服。其次,调包计实施,必须多方隐瞒,黛玉还好办,宝玉呢?(为此,后四十回特地涉及了宝玉丢玉而发昏失智,其实也是不禁推敲的,因为前面宝玉明确地说那“命根子”是“劳什子”)。复次,就是宝钗方面的原因了。“调包计”这样的招数,是欺骗,是很难堪的事,“调包”嫁过来,以宝钗的心计,能接受吗?王熙凤(或其他人)不会傻到出这样的主意,宝钗的性格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主意。不过,这个调包计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想当年越剧《红楼梦》电影播出,多少少男少女看了黛玉之死、中了调包计的宝玉离开黛玉的灵柩出家远去而痛不欲生?据说有女士看过电影之后连班也懒得上,说:“黛玉都死了,还上什么班啊!”

德琳老师:无论观众和读者们多么不愿意,《红楼梦》还是迎来了黛玉的香消玉殒。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情节,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泪尽而返,是绛珠仙草来人世走一遭的初心。这株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仙草,无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于是追随神瑛侍者下凡:“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紫鹃为黛玉的病操碎了心,期待黛玉不要再哭,这样病愈就有了希望。但黛玉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又怎么可能不哭呢?

尽管我们期待宝黛的木石前盟能够成真,可也不得不承认:在贾府大厦倒塌之前,死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是黛玉的幸运。“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怎么忍心看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林妹妹在军士的呵斥下走出大观园、走向肮脏之地呢?以黛玉的清高孤傲,怎么可能忍受自己在监牢之间苟活?又怎么可能忍受自己被人卖在烟花之地偷生?乍看是金玉良缘取代了木石前盟,可是“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在情意正浓时撒手人寰,成为爱人心尖上的一滴泪,纯真的爱情在“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得到了永生。

关于黛玉之死,一般有这三种看法:第一是病死。这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一个结局,出自流传最广的程高本。高鹗在续书中回应了黛玉之死的伏笔。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小戏子们唱的戏中有《离魂》一出。脂砚斋批语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离魂》是《牡丹亭》中的一出戏,写杜丽娘因相思病死。据此可以推测在脂砚斋读到的《红楼梦》中,黛玉是病死的。晴雯是黛玉的小影,她病死在床上,应该也暗示着黛玉是病死。第二是沉湖而死。传说舜南巡死在苍梧山,他的妃子娥皇、女英痛哭后也投水而死。娥皇、女英因此被称为潇湘妃子。黛玉的号是也潇湘妃子,所以很可能黛玉也是投水而死。还有黛玉和湘云联诗最后两句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所以一部分专家认为黛玉是在中秋自沉于湖。还有一种看法说黛玉是上吊而死的。理由是黛玉的判词是“玉带林中挂”,既然是林中挂,那应该是在树上吊死。三种看法都有各自的依据,不过后两种死法听起来很恐怖而缺乏美感,我们宁愿相信追求诗意生活的娇弱的林妹妹是病逝在自己的香闺。

薛宇:黛玉终于走到了“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步,令我不免掬一把同情泪。黛玉病重且见不到宝玉的时候,时常念着的是剪了穗子的香袋儿,晴雯送来的旧帕子,小物件儿里都是年少朦胧的爱意。那时候看来甜甜蜜蜜的小事情,现在都成了回忆,真是“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啊!

(摘自《有声有色说红楼:从87版电视剧到原著》第三十三集《惊噩耗黛玉魂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