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灸疗法的常用药方,真的很神奇!

铺灸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的一种,施灸部位多选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以及腹部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之穴。

铺灸具有艾灸量大、施术面积广、时间长、火力足等特点,具有温阳健脾、和胃止痛、行气活血、涩肠止泻、通便止痛等功效,且对慢性虚损性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施灸部位以督脉、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之穴为主。

首先蘸取鲜姜汁擦拭施灸部位,然后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铺灸药粉铺置于施灸部位,再将事先准备好的姜泥放置于铺灸药粉之上,姜泥的厚度要适中,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约为0.5~2cm,选择精致艾绒,搓捻成三棱柱状放置于姜泥之上,注意艾炷的宽度不可超过姜泥的宽度,最后分别点燃艾炷的头、身、尾3处使其均匀燃烧,直至燃毕后更换新艾炷,一般以3炷为宜。

艾草植物

铺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具有治疗周期长、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主要通过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酸抑制剂等方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疗效欠佳。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腹胀”“痞满”等范畴,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是其主要病机,治疗以调畅气机为原则。

中医治疗以中药内服、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方法为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铺灸法(药物为党参、黄芪、山药、炙甘草、补骨脂、白术、砂仁、干姜、炙附片、人工麝香、冰片)在足阳明经穴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处的腧穴连线)、中脘经穴区(以中脘、下脘、神阙、气海连成的任脉线为中心)、背俞穴区 L11~T2(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等处腧穴的连线)铺灸,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铺灸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针刺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刺激胃黏膜内源性保护因子,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愈合,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铺灸

 铺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非器质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部不适、腹痛以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虽不属于致命性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上主要使用解痉剂、止泻剂、促动力剂、通便剂、抗抑郁剂、胃肠微生态制 剂等药物治疗。

本病属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肝郁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原则。中医治疗本病以中药内服、针灸、穴位埋线、按摩等方法为主。

用铺灸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铺灸法(药物为陈皮、广木香、白芍、炒白术、防风、黄连)在腹部腧穴(从中脘到关元向左右各延伸4~5cm)和背部腧穴(以肝俞到大肠俞为中心向左右各延伸4~5cm) 进行施灸,每次3壮,灸毕后留灸,待热感消失后除去胶布及铺灸材料。单纯针刺组使用平补平泻手法,选取天枢、气海、脾俞、胃俞、大肠俞、上巨虚、中脘、关元、肝俞,每次治疗30min.以上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

艾灸可从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各项症状,尤其是内脏高敏感性腹痛方面优势显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艾绒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温热刺激和光辐射发挥主要治疗作用。

艾灸

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

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较高,其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克罗恩病,两种疾病的临床都是多种多样,但溃疡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多于克罗恩病。目前两种肠病发病原因尚未找到,因此,结合内镜、影像学甚至手术综合评价,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诊断率,早发现早确诊,对症下药,使患者早日康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