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疾病主要影响上肢,也可影响头、腿、躯干、和面部肌肉。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中加重。当患者坐立或站立时,头部震颤表现为点头或摇头。在一些特发性震颤的人群中,震颤可能会影响声音。
虽然特发性震颤不会影响寿命,但会干扰精细运动技能,例如使用餐具,书写,剃须或化妆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无法正常进行这些日常活动,患者会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且特发性震颤的症状可能因情绪压力,焦虑,疲劳,饥饿,咖啡因,吸烟或极端温度而加重。
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特发性震颤,但在老年人中最常见,且随年龄增长震颤严重程度增加。研究表明,患有特发性震颤的人,特别是在65岁之后出现震颤的个体,存在更高的发生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包括帕金森病或诸如听力损失的感觉问题。
如何诊断
特发性震颤属于功能性疾病,是非器质性病变。
器质性一般是指身体某一器官或组织结构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导致器官功能减退或丧失。如果不治疗,就会使病灶扩大。
非器质性与器质性相对,有病了,但不是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的。
功能性病变多是由于机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紊乱而造成了相关的症状,所以这种疾病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如何治疗
既然检查不出来,也就没有对应的治疗方案,所以大多西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用一些抑制和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少部分的患者可以的到恢复。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都只是暂时的缓解了病情,后期又复发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祛不了根!
“有是证,用是药,则病受之;无是证,用是药,则人受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这种病证,就用治疗这种病证的药,这种药能治这种病证;反之,如果身体没有这种病证,却用了这种药,那么这种药不但不治病,反而会伤人!这就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千人一病、一人一方”理论的重要性,对症下药,如一锁一钥,务期药证相符,丝丝入扣。根据病情变化在方剂上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照中药配伍原则,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
疑难杂症,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这是因为,中医的整体思维,把人体看成整体来考虑问题的治疗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目前西医对疾病本身的认知,所以往往会有比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