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协委员钟小仙:践行大食物观,打造“盐碱地饲草产业和种养结合”江苏示范

​“江”海踏浪起,奋楫展“新”章。

“江”海踏浪起,奋楫展“新”章。1月18日,江苏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江苏直击大会现场,与您共同见证志在“挑起大梁”的江苏省,2025年发展路向何方。

现场,政协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民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委员会主委、畜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钟小仙带来关于打造“盐碱地饲草产业和种养结合”江苏示范的建议。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拓展饲草生产空间;大力推进“以种适地”,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加强饲草生产基础建设,提高饲草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饲草种业水平,强化饲草产业科技支撑。江苏省盐碱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4,且温、光、水、热配置及其与饲草生长耦合程度高,我省耐盐饲草提升盐碱地质量和饲草产量潜力比山东、河北等优势明显。

从大食物观来看,肉蛋奶和主粮一样都是粮食,按照牛肉的料肉比2.6:1、羊肉的料肉比3.1:1计算,1吨牛羊肉相当于9吨粮食。现有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盐含量达到4‰以上,稻麦油等主粮作物产量极低或无法生长。调研我省利用饲草改良盐碱地和综合利用的案例发现,围绕土壤盐含量8~12‰、有机质含量3‰以下的盐碱未利用地,通过生物质暗沟排盐、筛选强耐盐多用途海滨雀稗和狗牙根品种(系),结合有机肥和微生物施用以及喷灌等技术,人工草地亩建植成本8000~10000元,每年维护费用约1000元,第2年开始坪饲兼用亩收益7000元以上,可半放牧养羊1~3只,3年内耕作层含盐量下降至3‰以下,有机质含量提高至8g/kg,形成的“重度盐碱地成功建植人工草地”模式2024年4月已上报中办和国办;通过筛选耐盐优质高产多年生狼尾草属和高粱属饲草品种,结合固氮、溶磷、促牧草耐盐生长的动植物益生菌,形成的菌草联合改良盐碱地和种养结合模式,适合盐含量4~6‰土壤改良和产业化应用,可实现中重度盐碱地边改良边利用;还形成粮-草轮作模式,其综合效益优于稻-麦两季种植模式。但目前具有影响力的饲草改良盐碱地和种养结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少,耐盐多用途饲草品种及其盐碱地改良技术缺乏示范推广平台,盐碱地饲草产业和种养结合“江苏示范”需要整合政产学研力量联合打造。

问题分析:

一是盐碱地改良和饲草产业化化涉及多个部门,不同部门对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方式意见不完全一致,目前我省尚缺乏出台盐碱地分类施策的指导性意见及相应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

二是优质饲草作为饲料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还没有被足够重视,虽然已经有一些盐碱饲草品种,但总体上数量少,特别是耐盐优质高抗寒多年生饲草品种缺乏。

三是主粮作物不适宜种植的中重度盐碱地和未利用地,耐盐优质饲草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收获和饲草产品加工等科技投入和高影响力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了江苏盐碱地饲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盐碱地饲草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存在饲草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脱节现象,现有饲草生产和加工企业数量少、投资规模不大。

四是缺乏盐碱地饲草产业和种养结合的政策扶持。种植户和养殖户之间的合作多为松散型,缺乏稳定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一旦市场或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容易导致双方利益受损,影响种养结合模式的可持续性。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技引领,强化项目支撑。相关专项加大盐碱地饲草开发利用的科研支持,组织省内外耐盐饲草育种与产业化技术优势单位,围绕“粮草轮作、种草降盐和种养结合”模式,重点开展土-水-草-肥-畜耦合协同机制和耐盐碱饲草种源创制、土壤改良肥料等研究,同时,开展饲草种植、收获和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优化技术和实践路径,提高投入产出比。

二、试验先行,培育经营主体。设立财政专项,在盐碱地面积大、基础设施配套好、开发积极性高的牛羊等草食畜禽养殖大县,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中重度盐碱地千亩或万亩饲草生产和种养结合示范区。

三、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明确饲草的农作物属性,将耐盐优质饲草种植纳入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把滨海盐碱地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方向,推动“盐碱地带建设”,并出台与稻-麦种植相似的饲料粮生产补贴政策;营造有利于盐碱地饲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实现增草节粮,践行大食物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