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尔夫:“法棍”的前世今生,我们卖的不只是面包,更是一种文化与传承!


“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这个是法国的一句谚语,意思是“没有面包的日子漫长难熬”这足以证明面包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地位。

 

松软、香脆、金黄,表皮酥脆,香气扑鼻,令人心满意足的口感,法棍无疑是最能代表法兰西的面包文化法棍对于法国人来说,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法国人甚至觉得法棍应该和埃菲尔铁塔那样,成为法国的官方标志。当你脑海中浮现法国人的形象时,除了端着红酒杯和戴着画家帽外,手里一定还会拿着一根法棍。

null


 

这样习以为常的法棍面包,你知道它的起源吗?人们往往会因为习以为常的事情而忘记他的起源,面包也不例外!

 

就法棍来说,关于它的起源至少有三种猜测:

 

第一种猜想来自拿破仑军队中的面包师。欧洲人喜食面包,拿破仑时代,他率领军队四处征战,面包自然是随行军粮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在当时,欧洲的面包基本都是圆形的,特别不方便将士们携带,于是,面包师灵机一动,以刚刚可以塞进军装裤腿里的尺寸,将面包制作成长棍形。这样,将士们便不用再为如何携带面包而费神了。这个故事主要是把法棍和法国人敬爱的拿破仑捆绑在一起,名人加上这么典型的食品,就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种猜想源于法国在1920年1月颁布的一项法令:面包师不能在凌晨4点之前工作。这下可苦了面包师们,传统面包的做法从发酵到烘焙,都用时较久,各种繁杂的工序做下来,耗时十分长,凌晨4点再开始做很难完成。于是,他们便引进了维也纳一种简单的面包的做法,用最简单的材料与流程,制出了“法棍”,并迅速风靡。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太被法国人认可,因为他们觉得法棍的创造是来自法国人自己的发明,而不是引用了维也纳的方法。

 

第三种猜想来源于巴黎修造地铁时代。施工的工人大都是来自各地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格,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聚在一起,打架斗殴成为常事。打架倒还好,危险在于,大家吃的基本都是传统的圆面包,为了切面包,几乎人人都随身携带一把刀。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当时的法国地铁的监管工程师便要求工地面包师制成可直接用手折下来而无须用刀的棍子面包,“法棍”应运而生。

null


 

法棍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单是法国自己的功劳。制作这种面包所用的厚板烤箱,据说由奥地利人August Zang引入法国。所以有些人将法棍的发明也归功于他。

 

一,六十五,二百五十,十八

 

这几个数字的意思是,一根法棍需要有五十五到六十五厘米长,但是重量的标准仅有二百五十到三百克,并且每千克面粉中只能加入十八克的盐。

 

看上去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是计算一下就知道,平均一厘米只有三点八到五点四克的重量。一根直径在十厘米上下的面包有这样的平均重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布满孔洞的法棍,这是法棍的一个标准,不过在国内,基本都是实心的,这是法棍内部布满气泡孔洞的结果,也是它的制造工艺所造成的。

null


 

法棍的面团需要若干次的醒发,然后在揉面的过程中需要若干次的折叠,最后,在烤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喷若干次蒸汽。这样的制作方式,才让法棍有了这样一个奇特的口感。

 

外皮酥香,撕开时甚至兹兹作响,内部柔软,透着一股原麦的香甜。就是这种独特的口感让法国人民对其欲罢不能。

 

既然法棍就像面包中的贵族一样,那么法国朋友是怎么来享用这种美食的呢?

 

直接吃

 

刚出炉的法棍还没有凉透,拿在手里微微温热。外表金黄酥脆,捏着会有脆响,而内部则是充满空气,轻盈柔软。尽管在大街上吃东西并不是一个优雅的行为,但法国人实在没有办法抗拒法棍的香气!

 

中段的部分可是要拿回家当晚饭的,但实在馋得慌,于是就边走边拧下顶端圆圆的面包头,丢在嘴里先享受一番这稍纵即逝的酥脆和软糯。

null


 

抹黄油或蘸醋

 

如果你在法国朋友家里吃早餐,你一定会看到他们用大量的黄油涂抹在法棍面包片上,或是轻蘸一些酱醋调料;相信你和我一样,都会对这种吃法投去惊异的目光,但是法国人觉得,这才是正确的早餐吃法,好吃才是硬道理!

 

用法棍擦盘子

 

法国人吃晚餐的时候,是不会把法棍面包片放在盘子里的,而是放在盘子边的桌上,这就赋予了法棍更加随性的含义。吃沙拉的时候,菜和奶酪吃完了,就能用法棍蘸着沙拉酱,从而感受到那些蔬菜所无法提供的满足感。大家都知道,法国菜以酱汁闻名,吃完了主菜,盘子里剩下的美味酱汁当然不能放过,于是就用法棍蘸酱汁,把它们吃得一干二净。

 

大家是不是也看的流口水了呢?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大风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