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地里“起参”忙

沙棘是防沙治沙的生态树。沙棘既是防治荒漠化的“生态奇兵”,又是深藏千亿价值的绿色金矿。沙棘不是我国特有树种,但全世界90%的沙棘分布在中国。林口县依托绿色生态环境,发展起沙棘产业。与单一的沙棘栽植模式有所区别,林口县青山镇探索了沙棘套种西洋参模式,作为当地的扶贫产业。

针对沙棘见效周期较长的实际,青山镇亚河村利用沙棘果树还未长到覆盖土地这段时间,在盛果期之前,套种西洋参。沙棘果树向上长,西洋参向下长。收获西洋参不影响沙棘果树生长,还可将机械开到地头“起参”。该村引入西洋参种植大户,免费代管沙棘苗,种西洋参向村里交租金,保证沙棘成活率,既解决了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还节约了成本。

摆脱贫困持续增收

□本报记者董新英高明

秋收时节,大多数乡村都在忙着收水稻和玉米,而林口县青山镇亚河村300亩的沙棘地里正在忙着“起参”——收获西洋参。

9月下旬,亚河村收获西洋参已经接近尾声,一袋一袋的西洋参正在从沙棘地里往外运。沙棘种植和西洋参收获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原来,这是一片沙棘和西洋参套种基地,村民习惯叫这里“沙棘园”。

亚河村村委会主任房树堂说,亚河村人口多土地少,人均才一亩地。2016年被列为贫困村,这里主要种植大豆。通过扶贫政策和扶贫产业发展,去年,亚河村退出贫困序列。

青山镇党委书记王蕾引导记者走进沙棘园。她介绍,林口县青山镇坚持从产业扶贫入手,精准选择特色扶贫产业,短期扶贫和长期扶贫相结合,筑牢脱贫之基。根据亚河村的实际,确定了栽植沙棘项目。在沙棘园里,55岁的贫困户赵焕臣正在收获西洋参,他说,在这里务工已经赚了三四千元。和他一样,很多村民在这里务工,有的务工人员户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青山镇副镇长周洪森说,2016年,青山镇利用上级扶贫资金50万元,对亚河村300亩土地使用权有偿收回,结合实际确定发展沙棘栽植作为扶贫产业项目,项目收益用于贫困村出列巩固,同时解决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解决沙棘产业见效周期长、短期内贫困户扶贫产业缺乏效益的问题,2017年,经研究决定,通过本村村民杜仲元引入西洋参种植大户,进行沙棘套种西洋参,由西洋参种植户免费代管沙棘苗4年,每年向村委会交租金2万元。同时,保证沙棘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4年后合同终止。通过沙棘套种西洋参,既解决了短期扶贫问题,保证了扶贫产业效益连续性,又解决了亚河村缺少沙棘种植技术人员问题,节约了产业成本,实现互惠共赢。沙棘达到盛果期后,每亩效益可达5000元以上,可确保亚河村贫困户顺利脱贫。

从沙棘园回到村部,王蕾和村干部开始研究合同到期后,沙棘园的发展方向,在沙棘还没有长太高覆盖土地时,要继续采取套种模式,创造更大的价值。

亚河村村民在山沟里挖出“金疙瘩”。本报记者刘心杨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