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茗,原名安明,北京艺韵阁书画院院长,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山水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诗词网、中华诗词论坛高级顾问和导师。作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览,多幅山水画作品被中央直属机关重要机构收藏,作品入编《当代美术全集》第二卷,出版有《陈安明美术作品集》《贵有古意·山水画作品集》《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陈安明卷》等个人画集。
与道教协会会员合影
【每周画题】陈安茗山水画(028) 用笔本质
(文/志实)
“用笔”,是中国画绘制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画审美的核心。在中国画的语境中,“用笔”指如何使用毛笔绘制画作的方法和程式。中国画的“用笔”一般是由点、线、面组成,其中点是线的开始,黄宾虹认为“积点成线”,线是由点组成的,点是书画用笔的最小单位。“北宋董北苑之先皆用点,唐画尽以点成,故五日一水,十日一石,须千遍而成。”“笔法西人言积点成线,即古书法中秘传之屋漏痕。”而点只要一经运动,也可以看作是短线,而线条的运用是笔法的主体部分,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通常“用笔”、“笔法”两个概念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在日常讨论时经常会混用。
1,南浦68x68cm
用笔的各种方法和特点
总体来看,笔法的运行方法叫“行笔”,包括起笔、运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绘画过程中,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方式,方法和视觉效果各有不同,其中又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古画论中多讲“骨法用笔”,就是指的保持中锋用笔。几种运笔的方式特点如下:
1、中锋用笔
保持笔竿垂直或接近较高角度,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2、侧锋用笔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侧锋用笔过多画面通常会显得“薄”,不够厚重。
3、逆锋用笔
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在后,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向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4、拖锋用笔
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5、散锋用笔
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需要注意的是,用散锋时,也要尽量先以笔锋毫先着纸,再到笔肚,否则会笔墨不入纸。
2,待渡68x68cm
古今对用笔特点的总结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到了近代黄宾虹,总结了如下几种用笔的特点,广被认同。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以上各钟用笔用锋方法,画家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也不能生搬硬套。正如潘天寿所述,黄宾虹“于用笔言,以圆笔中锋为主”。他注重“以万毫齐力”的“中锋”去体现“屈铁之力”,认为“笔贵中锋,全自毫间写出,始得正传”。黄宾虹《画法要旨》讲道:“正锋侧锋,各有家数。……然用侧锋者亦间用正,用正者亦间用侧……后世所谓侧锋。全非用锋,乃用副毫。惟善用锋者,当如春蚕吐丝,全凭笔锋皴擦而成。”
3,雨馀山近45x45cm
黄宾虹对笔力的要求和“得力”的方法
黄宾虹是近代中国山水画大师,他认为书画全在于“法备气至”,并且“法由理生,气因力至”。他主张“如欲求画学之实,是必专练习腕力,终身不可有一日之间断。用力无法便是江湖,不明用力之法便是市井”。黄宾虹喜欢笔力老辣的作品,他认为,笔力的要求是刚柔得中,“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他认为“明画枯硬,清画浮薄,宋元画中求其笔力遒劲,刚柔得中者亦无多。”黄宾虹指出笔力获得的途径是练习书法,“笔力圆劲,纯由篆隶得来。”(《自题画石》)他指出,“下笔不可太快” “须运力在内,故古人每以臂搁承腕,防移动过于急促。” “笔贵遒练,屋漏痕法,枯藤坠石法……无不一波三折。” “使笔如使刀, 利从顿挫而来。”黄宾虹说:“用笔之道,宜以指转笔,作篆尤非用转不得灵活,但不可入邪怪耳。”所谓转笔,是指四指捻管转动笔杆,使得线条圆浑而流畅,也可形成绞锋之枯涩遒劲。黄宾虹还常谈及的笔法秘诀是隶书的“一波三折”。他说:“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
4,石桥50x52cm
山水画中的“笔断意连”
画水画,我们讲究连续用笔,笔断意连。例如有时笔与笔之间大多有一段距离即使是可一笔画成的,有时也断作两笔,这种笔法和中锋结合起来,显得凝炼含蓄,拙趣横生。这种用笔方法,就是”笔断意连”,黄宾虹最喜欢用之,通过笔与笔之间顾盼呼应的空间,形成有头有尾、笔笔相望的情态,线条和形象自然地产生了动感,就象梵高的绘画笔触,有着澎湃的激情,涌动的活力,给人有知觉完形的本能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变得更有趣味。正如黄宾虹在《宾虹论画》中所言:“隔者可使之远,远者可引之近。”可见黄宾虹深知这种连、引的趣味。他在点染中也充分运用这种方法,笔笔之间留下了无数的小空白,小气眼,体现了既实又虚松动空灵小空间(这被称为“拔镫法”)。
5,灵泉50x50cm
结语
我们结合陈安茗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对比历代名家经典,体会一下黄宾虹关于笔法的又一个概括:“笔有顺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于一笔。由一笔起,积于万笔,仍是一笔。”“这种线条的方法,实为东方用笔之上乘。”综上所述,正是这些丰富精微的笔法理念,配合了“师造化、得心源”、“六法”等等的经典理论,构架了众多著名中国山水画的沉雄博大,浑厚华滋,又或是婉约空灵,苍茫浩瀚,气象万千!
【陈安茗山水画艺韵阁书画院作品展】
6,云气40x98cm
7,云中天际244x122cm
8,蒙雨48x95cm
9,千丈泉34x135cm
10,苍苍秋江230x70cm
11,雨过59x138cm
12,出剑阁40x98cm
13,风帆28x89cm
14,江风吹月230x70cm
15,帆翅28x89cm
16,晴露53x99cm
17,秋渡33x132cm
18,水影渔舟97x178cm
19,扁舟入苹渚69x140cm
20,樯出江中67x135cm
21,天低九派流70x140cm
22,移舟泊烟渚69x140cm
23,云千片70x138cm
24,长风破浪104x211cm
25,梦回巴江48x178cm
26,江天相似30x88cm
27,绿一川55x100cm
28,飞泉万斛珠230x70cm
29,山泉夜鸣50x100cm
30,长江一天秋89x174cm
31,山居图1000x3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