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当了八年家庭教师,看到了中产家庭的伤与痛

公众号:Vista成长实验室(vistaedulab)

作家吴晓乐见多了《小舍得》里田雨岚那样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不顾一切。

她从17岁开始当家教,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更是专职从事家教八年之久。她看到许多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却活得很累,抑郁、崩溃,甚至自杀。

吴晓乐把自己这些年家教时的所见所闻写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书。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刺痛了千万中国父母的心。

书中讲述了9个家庭故事,几乎每一个都像是理想教育的反面教材,却又真实得让人感同身受:

有妈妈在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得很好,却会因为成绩而打骂孩子;

有妈妈会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偷看她的手机;

有妈妈硬要喜欢打篮球想要考体校的儿子取到好成绩,还总是拿成绩好的姐姐作为对比……

到最后考验的是

父母到底爱子女有多深

吴晓乐不愿意想起眼镜仔。

眼镜仔是吴晓乐当家教后的第3个学生,家境不错,父亲在中型规模公司当总经理,母亲是全职家庭妇女。眼镜仔的母亲每天的早餐都为他准备一份由鸡汤熬成的滋补品和一颗鸡蛋,开名车接送他上下学。

眼镜仔的母亲长得圆滚滚,吴晓乐在书里称她“小圆妈”。头一次见面,她就跟吴晓乐强调,自己的儿子很笨,就要靠打。 “老师,我儿子如果不乖,或者题目写错,你就用力给他打下去,孩子有错,就是要教育……”

这是小圆妈的教育方式。此前,有一个家教甚至跟小圆妈抱怨“我打你儿子打得都累了”。

小圆妈念叨完,吴晓乐坐到了眼镜仔旁边。吴晓乐指出了一个错误,“那只是个非常细小、无关紧要的小瑕疵”,但眼镜仔却反应强烈,肩膀拱起来,背部微弯成弓形,脸侧向与吴晓乐相反的方向。

他害怕又一次被打。“你怎么了?”“我以为你会打我?”“我为什么要打你?”眼镜仔不置可否地抿了抿嘴低头,右手捏着试题本,指甲掐了进去,就像《小舍得》里的颜子悠。

吴晓乐拒绝体罚眼镜仔, “用成绩来决定体罚,是最不负责任的方法”。

上初中时,吴晓乐有一次理化课考试只得了61分,没有达到老师的80分标准。她被老师打得死去活来,此后这门课分数猛增。

但升入高中,她的理化学得很差。后来她想明白,自己初中学得好只是因为怕被打,根本没有学习的乐趣。上高中后,没有人打,又因为被体罚的记忆,更加讨厌理化。

小圆妈把这个年轻老师奚落了一番。

“父母经常要求我用他们的方式管教他们的小孩。他们都觉得,这是他们的孩子,是跟他们相处十几年的人。其实很多时候,不熟的人才知道怎么做。”吴晓乐说。

很少露面的父亲回到家还有当高管的派头——他对拿了丰厚家用却没办好事的小圆妈很不满意,一个资质平平的儿子也让他在同事间脸上没光。

生活全指望丈夫、儿子的小圆妈把所有压力发泄在眼镜仔身上。吴晓乐只能一次次看着学生挨揍。

那时,吴晓乐才19岁,好几次她想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学生,都在最后一刻退缩。

父母愿不愿意为孩子改变?

“到最后考验的就是父母到底爱孩子有多深。” 吴晓乐说。有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跟她讲自己千疮百孔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多么喜欢音乐,下课后还要给她弹钢琴。

第十堂课,吴晓乐跟他母亲说:“阿姨,对不起,我不能教了。我认为把音乐学好,是他的真正需要,他也可以做的很好的。”

那位母亲很快就回复说:“我早知道该送他去学音乐,可是我还是想试试他学普通科的可能,你才来几次,就可以告诉我这些,可见事情真的很明显,我会去说服我丈夫的。”那个学生的父亲经商,原本是希望他读商科的。

把孩子当员工,制定KPI

想要获得父母的爱,孩子也要完成KPI。

你要比别人家的孩子考得好、要懂事、要乖……至少不能让父母被别人笑话。 这些都是父母爱孩子的条件。

茉莉是吴晓乐在台大的师姐。茉莉出生在台南一个老派家庭,父亲继承祖业,母亲照顾全家,她还有一个哥哥。父母重男轻女。

从小到大,茉莉都没有得到过父亲的一句肯定,即便她考上了一流女校,顺利进入最好的大学,甚至按照父母计划的那样——嫁个医生当老公。

茉莉的叛逆期是在生下女儿小叶后开始。小叶成绩平平。这个孩子看起来跟这个优等生家庭格格不入。她的丈夫选择无视这个“根本不像他”的女儿。

在茉莉印象中,她记得丈夫第一次夸奖小叶是在孩子六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考试后。小叶考到了全班第三名,那是她上学后拿到的最好名次。

那一晚,丈夫订了高级西餐厅,还点了一支香槟。茉莉记得那天丈夫终于肯定了小叶,觉得“小叶不愧是我的女儿”,因为他以前考试都是前三。

他不知道的是,这次成绩是小叶作弊得来的。

事情败露后,小叶重新退到十名开外,丈夫恢复冷漠,只有茉莉依然带小叶去餐厅庆祝。

她是父母有条件肯定的受害者。她不想让自己成为加害者。

“我们都要很直白地面对一个问题,人就是很讲回馈的。” 吴晓乐说。她无意嘲讽那种把孩子当员工,要求绩效的父母。在她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功利的环境造就了功利的人,“一定存在个人与环境的拉扯”。

当父母决定不对孩子过分要求,让他轻松快乐生活的时候,他们的身边人未必会同意。他们会费尽口舌说服“心大”的父母,这样教孩子是偷懒,不是爱的教育。

同时这个环境又会时常提醒这些父母,他们的孩子与他们是如何不相称,好像一个医生妈妈就不该有个考倒数的孩子。

吴晓乐觉得有些人就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因为这样比较有安全感。而别人不允许他们如此“懈怠”地教养孩子。

吴晓乐家境贫寒,甚至连大学的学费都是跟银行贷款得来的,但她有个开明的妈妈。

她的母亲虽然出身渔夫之家,却高度自律。吴晓乐却常常说到不做到,小时候是个“说谎大王”。她曾问过母亲,自己不像她,她会不会很难过?母亲回答: “我不会难过,因为你不是我,所以我尊重你不像我。”

在她的职业经历中,有太多人问过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像我”。她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甚至算不上一个问题。而往往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容易犯一个错, “觉得自己办得到,以为对方也能办到”。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牺牲,

那就不要牺牲了”

吴晓乐刚上大学时,就听很多朋友说,自己快被父母逼疯,却又觉得不能不去做父母交代的事,因为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牺牲很多。

在台湾也有很多家长,尤其是母亲,会为照顾家庭、孩子而彻底放弃事业。当孩子没能成为他们想要的那样,他们很难不歇斯底里哭诉自己为这个家、这个孩子牺牲了多少。

有一次,朋友对吴晓乐说,自己辞掉工作,一年少赚20万就是为了专心照顾孩子。吴晓乐反驳,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牺牲,那就不要牺牲了”。

一旦开始计算成本,就很难不讲回报。一个孩子什么都没做,就已经背了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第九个故事是吴晓乐好友的故事。这位朋友从小成绩优异,考入台大的热门专业,后又去国际名校读研。她的妈妈很优秀,但在工作与婚姻的两难上,选择了后者,随后就 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

这位母亲一边标榜自己是开明的母亲,一边想尽方法鸡娃,鸡完数学鸡英语。不分大考小考,母亲都会很有耐心地追问:“班上平均是几分?”“最高分是多少?”“比你高分的有几个人?”“你想过为什么这次会退步吗?”

尽管吴晓乐的好友被鸡到了名校,但她却认为母亲带给她的是伤害,她甚至不想生小孩了。而她的妹妹则选择了叛逆,放弃读书。

“我妈不坏,她相信每个小孩子都有其潜质,家长的工作是开发这种潜质,好让其发挥到最佳。但她没想过开发过度的后果:小孩自主学习的乐趣被剥夺了。”

在吴晓乐的观察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 父母都要有自己的生活。 他们未必要有多么了不起的事业,但一定会有自己的生活圈。 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不是谁的爸爸妈妈,只是他们自己而已。

挣脱“游戏规矩”,回归初心

尽管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好,但在考大学时,吴晓乐也第一次和母亲有了分歧。 她想报外文系,母亲却让她填法律系,因为他们家曾因为不谙法律吃过亏。

吴晓乐听从了母亲的建议,选了法律,却学得很痛苦。她向母亲抱怨:“这场比赛,在我奋力跑到终点时,才发现尽头一片荒芜。”

这成了母女间的一道裂痕。大学毕业后,吴晓乐也放弃了司考。

吴晓乐向一位年长点的朋友诉苦,然而那位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选读法律系,与你母亲有关, 但最关键的是你自己, 当年可没人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

你没有挣扎,你放弃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 ,我们都怕人生会出差错,但我们更怕人生出差错时,没人给我们担责任。”

母亲多次向吴晓乐道歉,吴晓乐自己也在反思。 “在怪兽家长的背后,不过是站着一个胆怯的、害怕犯错的人啊。”

写下这些故事,吴晓乐不是为了抨击父母的是非,或者把所有乱象打包成一团归因在父母身上。很多时候,她看见了家长们的无助——他们被众多舆论干扰到无法做出决定,四面八方的压力在敦促他们成为“更积极”的父母。

这不是个体的问题,也不只是家长的问题。吴晓乐曾在采访中说:“我们社会也被‘成就导向’的价值观给拘束了,并不是说成就不重要,而是‘成就’被强调的次数,远大于人跟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互相尊重。

以中产家庭而言, 他们投注很多资源跟心力在孩子身上,他们担心孩子们无法延续中产阶级的地位, 而当社会上普遍弥漫着这种焦虑时,孩子们自然成为拔苗助长的对象。”

最近,吴晓乐又在大陆出版了小说《“上流”儿童》。虽然是小说,但也来源于现实。她在田野调查时发现许多父母费尽心思,将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小学就读——这些父母一年为孩子支付的学费,足够吴晓乐完成大学四年学业。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这些话的初衷或为珍视孩童,但在教育此事逐日机构化、商业化的现世,何尝不是细火慢熬着父母的焦虑。

父母们疲于让孩子活得丰盛,自己的内心则偶有被掏空的揪扯,尤其是那些同吴晓乐交谈的母亲们,偶尔会静止手上一切动作,反过来问她: “这样子听下来怎么想?是不是觉得烦?是不是觉得好荒谬?”

不过,她们会很快回到受访者的“原位”,提醒她,“游戏规矩”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是这样的。“游戏规矩”到底是什么?谁说了算?

吴晓乐希望自己写下的这些故事能让人静下来, 好好想想,把小孩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事情的最初,我们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乐,最后我们的期待却无限制地扩张开来,于是伤害就无可避免,我们也失去了凝视孩子的初衷 ,曾经在某个时刻,我们光是触摸小孩柔软的掌心就满足不已。

我们可以不再复制这些伤害。

一位好友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后,告诉吴晓乐:“以前我想过,我一路走来拿这么高的学历,要是我的小孩不像我,不是很丢脸吗?现在,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

嗨,这里是《vista看天下》旗下的教育团队:vista成长实验室。我们关注教育,更关注人,陪伴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