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北京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八成,相比2013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
◆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从环境政策、能源政策、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同根同源,应抓住“双碳”契机,实现空气污染治理和气候变化治理优化协同,促进人民健康效益最大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
推进大气气候协同治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琬微
PM2.5平均浓度降到33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今年初,北京市发布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表明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冬奥会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其中有几天PM2.5浓度低至个位数,创造了有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兑现了中国申办冬奥会时的庄重承诺。
“实现这个改善非常不易,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空气污染治理的经典案例。”朱彤欣慰地说。
朱彤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也是2021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研究大气化学与环境健康的专家,他致力于大气污染来源甄别、成因解析及健康危害评估等系列创新研究,并将基础前沿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我国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朱彤。他表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决心与效率史无前例,尤其是“双奥之城”北京,创造了超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世界奇迹。但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期盼,仍需爬坡过坎负重前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彤
超大城市治污奇迹
《瞭望》:身处北京,放眼全国,你看到的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显著变化?
朱彤:近十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
从2013年的年均值90微克/立方米,降到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再到目前33微克/立方米。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八成,相比2013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4日至2月17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上。特别是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北京蓝”成为冬奥会的靓丽底色,受到好评。
从各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上看,还没有哪个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实现这么大降幅。
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这得益于我国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自2013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比起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我们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巨量的。华北平原、长三角、珠三角、成都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工业密度较高,治理大气污染面临挑战。总体看,我国治理大气污染依然任重道远。
《瞭望》:你是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结?
朱彤:相较于各国超大城市,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单超出很多人预想,其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践案例”,为全球其他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提供了重要借鉴。
回头看去,应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
之前两年,北京市投入2600万元用于研究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该研究项目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北京大学为技术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
当时,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我们团队负责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课题组发起、组织协调了200名左右来自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涵盖六个省份的监测网,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一次、二次污染物输送及二次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还通过分析控制区域输送和转化的重要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观测证明,空气污染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需要区域协同推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其中有12天达到一级标准,创造了当时北京市和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最好水平。这个机制后来得以保留,成为区域空气治理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机动车限号,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
2022年,北京迎来冬奥会,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我们再次关注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与夏季相比,冬季对环境的影响更不友好,但是我们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却从容很多。
回望两次奥运会之间的十余年,我国不仅在大气污染治理研究上取得进展,更有效推动了国家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实施。加上严格排放标准、机动车限号等措施,将对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产生重要指导意义。
高效治污良策
《瞭望》:我国污染治理实践对世界有何贡献?
朱彤:空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的大气污染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也出现过,他们花了三四十年才改善到今天的样子。
我国用不到4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走过的路,污染在短时间内集中排放,各种污染交织在一起,PM2.5的成因错综复杂。
面对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对于排放源、化学反应和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一定积累,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污染的形成过程,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空气污染。
从数据来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能源政策、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一方面,坚持基础研究先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率先研究PM2.5,比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指导值还早。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1997年就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为揭示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开展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已和国际上的研究基本同步,有一些领域还走在前沿。
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强有力行动将政策落地。进入21世纪,我国空气治理发生了质的飞跃。2012年2月,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我们目前的污染控制经验,所拥有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完全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改善空气质量。当前,我们不断呼吁国际层面采取共同行动,减少空气污染危害。我相信,中国参与和推动全球空气污染的治理,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行动,必将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3月19日,游客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区域参观游览 陈晔华摄 / 《瞭望》新闻周刊
协同治污促健康
《瞭望》: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朱彤:越来越多研究证明,污染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研究数据表明,全球20%左右的过早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就像十多年前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和研究一样,我们现在更大的责任是研究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在全社会对这一问题关注之前做一些有效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努力降低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和北京大学医院合作,完成了对120名受试者总计589人次的健康随访,发现空气污染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人群有很大影响,对年轻人的生育率也有影响。同时一些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严重性还没有被充分意识到。中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以后,空气污染对老年人的影响会进一步凸显,这更值得关注。
《瞭望》:你对如何进一步治理空气污染有何具体建议?
朱彤:当前空气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多种污染来源、大气中的多相化学转化、多尺度物理过程等多种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大气复合污染,这使空气污染的预测和控制更加困难。
目前,对于如何控制大气污染,越来越多人达成共识。一方面,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如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烟尘、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等;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升级我国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与调整,对节能环保型产业在财政和政策上有所扶持。此外应重视区域的联合污染控制,制定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同根同源。当前,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促进环境改善提供了新契机。应抓住这一契机,实现空气污染治理和气候变化治理优化协同,促进人民健康效益最大化。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贇
制作:郭赛玲、史佳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