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
顾名思义,称之为窑中的变化。
古代人在烧制瓷器时,将瓷器上釉丢入窑中,开窑后发现并不是预想的形状和颜色。反而在不可知的原因下,呈现了不可控的色彩和形状,人们称之为窑变。
窑变红釉,就是呈红色调的窑变,颜色大多绚烂无比,在清朝时期最为鼎盛。
清代之前,景德瓷镇烧瓷,若是烧出了窑变瓷,都是要砸坏捣毁的。人们认为窑变是“怪胎”,是不详的象征。
那个时候的《豫章大事记》说:“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者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
毁藏不传,清以前,流传下来的窑变瓷少之又少。
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雍正帝爱瓷,制瓷工艺空前开始鼎盛。
雍正帝不仅爱瓷,还爱仿钧瓷。说起仿钧瓷,就不得不提到我国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了。
“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些形容的都是它。钧瓷色彩瑰丽丰富,美不胜收。
但是宋过后,战争使得工艺人流离失所,钧瓷窑停烧,钧瓷业受损。后来虽然有尚存的制瓷人将钧瓷工艺传了下来,但是钧瓷艺术还是走向了销声匿迹。
真正的钧瓷工艺丢失,后人们便开始仿钧瓷,窑变红釉同样有着钧瓷色彩艳丽丰富的特性。
由于皇帝的喜爱,和人们对瓷艺术观念的转变,窑变红釉不再是不祥的象征,一夕之间一跃成为了祥瑞的象征。窑变红釉的美丽被人们发现,那些看起来是烧制的“缺陷”,却给瓷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美。
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摸索窑变红釉的烧制规律,用大火致色釉在瓷器上随意流淌,营造出自然的变化颜色,通过掌握火候,那时的人们已经能烧出像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这样的品种。
瓷釉大多呈红蓝两色,且蓝色大于红色,蓝色的地方呈现出大块大块的火焰状,被称之为“火焰青”,红色的叫“火焰红。”
只有极少数的瓷器时通体呈红色的,上面分布一些零星的色斑或条纹,看起来极其美丽。且瓷器大多施厚釉,釉面有着玻璃般的光泽,光彩夺目。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窑变红釉石榴尊,通体呈红蓝色,开口像一朵张开的石榴花,颜色绚丽,制作精美。
这时期的仿钧瓷还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受康熙,雍正的影响。
乾隆皇帝对瓷器古玩也甚是喜爱,乾隆还专门设立了督窑官这样的职位进行监督。后期更是红色大于蓝色的窑变红釉,终于达到了仿钧瓷的预期效果。
但是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瓷工艺自乾隆后就开始由盛转衰。嘉庆,道光年间窑变红釉开始走下坡路,皇帝不再派专门的官职去监督烧瓷,转由民间官员监督。
制瓷的工艺也在后期每况愈下,整体都比前朝乾隆时期差距甚大。
往后的咸丰时期更是不如嘉、道年间。我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间制瓷工艺开始萎缩,国家动荡不安,制瓷工艺开始陷入了低谷。这段时期官窑出产的瓷器大多光泽暗淡,釉色也不如往日艳丽,灰暗了许多。而民窑更是粗糙,还时有气泡出现。
直到近代,在或浓妆或淡抹的瓷器中,有着独特色彩和纹路的窑变釉开始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收藏价值极高。
注:以上资料图片来自@遗产君,侵删致歉。
各位看客老爷们,求点赞求关注啊!
古来闲话!每天分享不一样的国风文化!
古来说闲话,兴起诗酒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