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用心理学透镜看待中美关系

参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中美陷入破坏性相互依赖》的文章,作者是拉纳·富鲁哈尔。全文摘编如下:

理解当今世界复杂事件的最佳语言是什么?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我开始觉得可能是心理。

心理学家(至少我认识的很多人)倾向于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偏执狂,他们总是在玩零和游戏;另一种是抑郁症,他们更愿意接受细微差别(从而感到悲伤)。就像人们可能倾向于这两种极端人格中的一种,国家也会这样。

近年来的全球事件——从英国脱欧和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再到乌克兰冲突或经济脱钩——也可以透过心理学镜头来观察。

这一点在当今美中关系中最为真实。在最近出版的《意外冲突》一书中,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负责人、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利用心理学透镜来看待两国之间日益加剧的摩擦。

罗奇将这种反应,以及过去几年两国外交紧张关系的普遍加剧,比作一对关系不稳定、深陷相互依赖冲突阶段的夫妇。这对夫妇——即中国和美国——出于他们不想说明的原因,彼此相互需要。

罗奇写道,“储蓄不足的美国经济缺乏一定的经济自我意识”,并对中国的发展目标感到焦虑。这些目标涉及把自己的储蓄盈余用在可能让资本远离美元的方式上。与此同时,“缺乏对消费主导型增长的内部支持的中国”,则感觉受到美国关税的威胁。

罗奇是对的。虽然美国两党政客都喜欢指责中国“窃取”了美国的就业机会,但建立一个更多基于资产通胀而非收入增长的经济是美国自己的选择。外国资本助长了这种挥霍行为。自2000年以来,美国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上升了95%,目前高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至70%,主要是那场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新冠疫情造成的。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家庭债务和金融部门债务较2008年之前的峰值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00年之前的水平。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国债,那么这一切将不可持续。

罗奇说,这种经济相互依赖的问题在于,它本质上是被动的。他说:“最轻微的干扰都会被放大,有可能引发报复和逐步脱钩……在一种充满冲突的相互依赖关系中不存在信任,这使得很难将曾经健康的关系重新拼凑起来,也将导致充满冲突的相互依赖关系极易出现爆发点。”

那么,双方应如何小心翼翼避开这种灾难性结果呢?去做任何一个好的治疗师都会建议去做的事情——使用“我”的表述。美国决策者需要承认债务问题很重要,美国必须量入为出、加强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推动实际增长的领域——基础设施、教育和基础研发——而不是金融领域。白宫在《美国救援计划》和《芯片与科学法》方面取得了良好开端,但要填补美国普通民众投资的缺口,即使不是几十年,也需要数年时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