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印度科幻片《宝莱坞机器人2.0:重生归来》终于在海外市场首映近一年后登陆了中国市场。
▲《宝莱坞机器人2.0》剧照
近年来,由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印度佳作的成功,让中国观众开始对印度电影逐渐改观,摆脱了以往多来年“印度神片”的负面印象。同时又由于上述印度电影的真深刻与感人走心,让影迷们也逐渐对印度电影产业尊敬起来。我们也慢慢意识到中国在电影业的对手除了来自地球另一边的好莱坞,还有在身边紧追不舍的宝莱坞。
而这次上映的《宝莱坞机器人2.0:重生归来》则带来了除了「感人」之外印度电影的另一大优势:电影特效。很多观众或许不知道,印度的电影特效技术起步和美国一样早,并且如今的CG特效技术也位列世界前茅,产量更是世界第一。世界各国的电影特效,包括像漫威宇宙的电影系列,都会找印度的特效公司做外包。
然而印度的特效技术发展到如今地位也十分不易,伴随了印度电影人几代的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印度特效公司现在有多厉害,以及回顾一下印度特效的发展史。
宝莱坞——好莱坞的特效原产地
2015年初,诺兰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斩获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凤凰城影评人协会三个重大奖项的最佳视觉效果奖,这无疑是对电影本身特效水平的极高肯定。制作这部电影特效的公司DNEG(Double Negative)是一家在英国成立的世界顶级特效公司,但其当时背后的老板就是来自印度的特效公司巨头Prime Focus。根据QUARTZ INDIA 的说法,是Prime Focus在2014年并购了DNEG并推动DNEG一家公司制作了星际穿越的所有特效,包括电影中的虫洞和黑洞以及机器人和太空站模型都一手包办。
▲将3D建模做到极致的《星际穿越》
Prime Focus现在持有DNEG的80-85%的股份,尽管是并购来的公司,但DNEG的加盟无疑使Prime Focus的技术跻身世界前列,Prime Focus的老板Namit Malhotra在并购DNEG之际接受采访时就野心勃勃的表示:“我们应该成为印度的皮克斯或者漫威,并且我们绝对可以创造出这样的机会。”而如今他们在业绩上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很多迪士尼出品的片子的特效都会经由他们公司完成,不仅如此,近几年几乎所有和特效相关的大片都会有印度公司的身影。
其实Prime Focus一直都是很有实力的特效公司,根据Business Standrad的记载,早在并购DNEG制作《星际穿越》的多年前,Prime Focus就参与了《阿凡达》中1600个特效镜头的制作,并独立完成了其中200个镜头的制作。
▲代表着当年业界顶级CG画面技术的阿凡达
而不仅在印度,在美国本地,印度人也将特效公司开的如火如荼。像著名的3D动画制作公司Prana Studios是在洛杉矶成立的,但是几位创始人都来自印度,并且在美国把公司做大后他们也第一时间在老家印度开起了分公司,一副要打通美国与印度之间的“特效”桥梁的节奏。
史上最热门的美剧《权力的游戏》里三条霸气十足的龙,就是Prana Studios在印度的分公司制作的。QUARTZ INDIA里介绍说,为了把龙做到极致,Prana Studio动用了在孟买分公司的全公司上下800名特效和相关技术人员(包括音频专家)集体参与进制作,预算疯狂燃烧的同时(但已经靠印度的高性价比人力尽量节省了),也让“dragon”成为了权游的热门标签之一。
▲权力的游戏第五季第9集,经典的少龙(误)救母的场面
▲此后龙的戏份越来越多,能更清楚的感受到印度特效的“大佬水平”
承担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所有VFX和动画特效制作的公司Rhythm&Hues也在印度开了分公司,CGmeetup精确地统计了《少年派》有37%的特效工作是在印度分公司完成,现在这家公司也已经被Prana Studios收购,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印度特效公司。
▲电影里震撼的鲸鱼翻身画面,这具有冲击力的海浪VFX就出自R&H。高质量的特效同样获得了13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由此可见,现在的印度无疑是美国影视业十分依赖的一个特效生产厂和加工厂,而印度也确实在担起了这个职责的同时盈利不少,并且在现代的世界电影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能取得今天的这番成就,印度到底靠的什么,且印度的特效业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变迁?
宝莱坞特效发展史
和许多传统的励志故事一样,印度在特效技术上的发展一开始时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们也经历过冗长的成长期和和艰难的学习期,以及“神片”时代对于特效技术造成的负面评价和影响。
1.起源
印度电影的历史并不短,在好莱坞开始成型之后印度电影便开始在本土发芽,最早的是诞生于1913年的无声电影《Raja Harishchandra》(英文名King Harishchandra),包办了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制片等大量工作的就是印度的电影之父Dadasaheb Phalke。在1934年,他又制作并发行了印度的第一部有声电影《On a Moonlit Night》。
在这21年期间,Dadasaheb Phalke自己导演、制作并发行的电影,包含短片和纪录片就多达90部,当真是凭借一己之力推动着印度电影的初成型。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Dadasaheb Phalke Award(帕尔奇奖)也是印度国内的电影最高级别奖项。
▲Pinterest在2015年发布的纪念Phalke的海报
而根据MAAC的记录,印度的第一部特效电影发行于1937年的《Khwab ki duniya》(英文名World of Dreamer),担当这部电影的特效及制作工作的Babubhai Mestri,他后来被称作印度特效的先锋。不过在当时,他有一个更炫酷的称号——印度的技巧摄影(Trick Photography)之父。
▲年轻时正指导拍摄的Babubhai Mestri
所谓的技巧摄影,在柯林斯英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让人产生错觉的摄影技巧,在今天是十分常见的。现代摄影里的长曝光,HDR都属于技巧摄影。而在早年电影里用的比较多视觉差造成的模型效果(Miniature Effect),比如把城市沙盘拍的像现实的城市或者反过来把城市拍摄的像沙盘,算是VFX的雏形。经典运用就是在日本的特摄片里面,并且沿用至今。
▲经典的特摄片《奥特曼》系列,现在依然运用视觉差技巧摄影法作为视觉特效
在美国好莱坞,技巧摄影的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已经十分成熟。毕竟从特效之父Georges Melies再到卓别林,一直在对这项技术进行创新。
▲Georges Melies的成名作《Trip to the Moon》,将魔术和电影结合的他创造了最早的视觉特效,更多其电影的幕后制作详情可参考电影《雨果》(2011)
▲图解卓别林如何在没有电脑的年代拍出这种需要特效的镜头,方法也是灵活运用技巧摄影
而印度的Babubhai Mestri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这套摄影方法论的专家,技术绝对不输当时好莱坞。在《World of Dreamer》这部电影里面,他开创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印度“本土”技术,用昏暗的灯光和黑色的幕布作为背景,在黑幕布的衬托下,赋予了观众物体在运动的错觉。 他的这次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在电影世界中成名,也成功开启了印度特效的发展之路。
▲《World of Dreamer》里面的特效效果
2.挣扎
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范围内的特效技术没有大的革新,尽管好莱坞很多导演可以说把摄影和美术都玩出花来了,不过特效的大范围还是停留在技巧摄影的范畴内。直到1977年《星球大战》系列的出现,电脑特效登上历史舞台。
▲《星球大战》(1977)剧照
印度也是第一时间跟风好莱坞开始了这项技术的研发。印度老牌电影后期制作公司Prasad Studios(成立于1956年)在当时迅速成立了分公司Prasad EFX来专门涉及电脑特效制作,同时EFX也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修复公司。Prasad Studios在印度电影史上的地位无需置疑,他们是印度第一家引进了电影扫描仪和录像机的公司。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先例,到了数字电脑时代他们自然也想要成为开创印度数字时代的先锋。
不幸地是,他们却在技术上挣扎了很久,他们制作的印度的第一部数字特效电影《Ammoru》一直等到1995年才制作完成并发行,并且特效的制作最终还是请了好莱坞的技术人员,可以说是自己花钱买了设备还研究学习了很多年,但依旧外包,非常的浪费时间和金钱。
▲特效效果堪比恐怖片的《Ammoru》
由于导演的原因以及印度肯定也没法请到好莱坞的顶级技师,《Ammoru》最终的特效看起十分惊悚,但是在印度国内的评价还不错。不过横向对比的话,那会儿的宝莱坞特效距离好莱坞的差距确实很大,毕竟1995年皮克斯已经有《玩具总动员》了。
▲《玩具总动员》(1995)剧照
此后,著名印度导演S. Shankar开始在他的电影里尝试好莱坞的VFX技术,并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印度电影人受到《侏罗纪公园》的影响,也在努力发展CGI技术。终于到了2000年,由印度自己制作的CGI动画《Pandavas:The Five Warriors》发行了,实际画面是这样的:
成片效果完全不忍直视,但即使如此,该片在印度国内还是获奖了,可见印度电影人还是十分乐观。不过同时印度的电影人也深知这个技术实力差距已经和好莱坞越拉越大,在这种压力下,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改革
印度已经有了很长的电影历史以及成熟的电影市场,并且当时全世界的电影人都相信印度有可以大量生产特效和动画的潜力,他们需要的是工业化这条产业链。
首先他们要找一个产业中心,目标就放在了浦那。CGW介绍浦那在20世纪80和90年代的时候已经是印度的IT中心的城市。在发展数年后的今天,浦那也已经了成为印度的动画制作和游戏制作中心。
▲浦那的IT园区,许多印度特效公司也在这里
聚集在浦那的特效公司分三种:
第一类是被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吸引过来的美国公司并在此设立分公司,比如上文提到过的Rhythm & Hues,为了学到好莱坞的技术,印度完全不拒绝美国来他们的土地上赚钱并剥削劳动力。
第二类是留洋回来的印度人,如在浦那的一家不大的特效公司Anibrain,其创始人Jesh Krishna Murthy就花了很多年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从事电影后期制作的工作,在获得足够的经验之后回到印度然后在浦那开了后期公司,后来这个公司因为在2007年制作了电影版的《生化危机3》后成名。
第三类就是印度的明星创办的公司,比如Shah Rukh Khan在浦那成立了视觉特效公司Red Chillies,因为明星本人的带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项目,公司也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在通过各种方式从美国学习,沉浮几年过后,印度的特效技术突飞猛进,并且从《生化危机3》开始大量承担好莱坞电影的外包工作。
▲《生化3》剧照,短短7年,技术进步很大
看看这Anibrain制作的电影《生化危机3》的特效,回过头去对比10年前,印度人真的会泪流满面,并且这对印度特效来说只是个开始。Prime Focus的联合创始人Merzin Tavadia在2011年接受Business Today采访时曾说印度的VFX技术真正的进化是在过去5年(2006-2011),也正是这些年,印度开始成为好莱坞的后期工厂,并且赚钱后又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并购有实力的特效公司。
被“神片”掩盖的印度特效之光
关键问题来了,在技术成熟之后,印度自己的电影特效应该不会差,那为什么在印度电影里没有看到满天飞的超级英雄?取而代之的却总是让人捧腹的“印度神片”不断地给我们提供笑料,一直造成了一种宝莱坞电影落后的错觉。
确实,印度特效的荣光,被印度导演们用各种离奇的画面与故事抢走了焦点。
从上面的这些片段截取不难看出,技术确实有了,但由于“武装色霸气”的香蕉和违反牛顿定律的运动,真的让观众很难注意到印度电影的特效进步。这些片子也无疑对宝莱坞特效技术的传播起到了遏制的负面影响。
但印度现在毕竟是一个年产1000部的电影大国,不断累积讲故事的经验后,总会有拿得出手的特效大片的,尤其是近几年印度的客观片,进步明显。
2012年的《功夫小蝇》有很给力的光影效果,3D建模也十分成熟。
2013年印度的超级英雄电影《奇魔侠3》,特效水平让人经验,制作它特效的公司同年还外包制作了《雷神2》。
2016年的印度惊悚片《脑残粉》,电影里完全是用VFX来制作主人公不同年龄段的模样,细致到下巴下面的皮肤脂肪厚度和皱纹。
由此可见,印度电影本身的特效水平现在也是很先进的,Indian Express在2014年有一个统计,印度早在2008年的本国影片《Love Story2050》中就使用了1200组VFX镜头,而2013年的《奇魔侠3》更是进化到夸张的3500组(相当于特效覆盖全片)。对比一下2012年德国和澳大利亚合拍的科幻大片《钢铁苍穹2》全片一共才有800组VFX镜头,印度特效领先其他发达国家的程度可见一斑。
能够这么肆无忌惮的使用特效,一是得益于技术成熟,二是得益于印度人工制作的高性价比。2014年时,印度任何一家知名特效公司里面,其中一个核心VFX小组就有近60-70人组成工作,配合他们的其他美术人员的数量可能在200人左右,具体取决于项目的要求。这样的人力资源让欧洲甚至是美国都难以抗衡。
中国效仿印度做特效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肯定会产生疑问,就是同样属于人口大国,同样有丰富且高性价比的人力资源,中国现在能效仿印度一把,把特效技术搞起来并且抢占全球的市场吗?
我们只能说——很难。
中国电影不是一个缺钱的市场,但却是一个不太看重特效的市场。这也是特效在中国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中国电影的特效制作费在总预算中也就占据2-5%。2018年,中国电影史上预算最大的奇幻电影《阿修罗》(总成本7.5亿人民币),主打的就是华丽的特效,并且大部分预算也都是燃烧在了特效和美术里面,然而在上映3天后因为票房不理想而紧急撤档,可见中国观众对特效这类噱头是不怎么埋单。
《阿修罗》的神秘撤档时间,在当时令国外的媒体都十分意外,不少外国媒体还追究原因,关心什么时候会重新上映。但是“中国最贵的电影”因为打特效这一张牌而扑街的惨案已经无法挽回,也让中国的电影投资人们在看到“特效”两个字的时候更加谨慎。
和印度相比,中国的特效产业真的是——任重道远,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