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0万像素探寻隐秘之地 松下LUMIX S1R行摄西藏山南(三)

西藏之大,可以感受天地之辽阔;山南之美,可以寻找藏源之深远。都说山南是藏文化的发源地,虽然这里没有太

西藏之大,可以感受天地之辽阔;山南之美,可以寻找藏源之深远。都说山南是藏文化的发源地,虽然这里没有太多奇特的建筑,没有都市的繁华,但这里有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第一位赞普、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第一部经书、第一块农田、第一个村庄等等,山南几乎囊括了西藏所有的“第一次”,更是藏传佛教在西藏扎根及传播的最初地。

相关阅读:

《4700万像素探寻隐秘之地 松下LUMIX S1R行摄西藏山南(一)》

《4700万像素探寻隐秘之地 松下LUMIX S1R行摄西藏山南(二)》

说到山南的宫殿就不得不提雍布拉康,虽然西藏寺庙众多,但是雍布拉康并非寺庙而是西藏地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宫殿,它的建设时间比六世纪才开始建设的布达拉宫早了八百多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每年夏天都会来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据传当时建设这座城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和野牦牛群的冲击。早期的宫殿可能规模要庞大许多,只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变迁,最后只保留下了这个较晚期的碉楼式建筑。

虽然现在来过雍布拉康的人已经无所谓到底是寺庙还是宫殿了,但这里最初并非寺院,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寺庙。后来历代都有扩修,逐渐在殿堂西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十五世纪,宗喀巴弟子克珠顿珠在雍布拉康北七华里处创建了日乌曲林,并开始由该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务。

位于山南20多公里外的穷结县宗山西南方还有可以去看一眼的藏王墓,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千米。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的数目现难确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在9世纪中后发生的奴隶起义中,赞普陵墓全被捣毁,现在的藏王墓只是衣冠冢而已。

而在市区昌珠寺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地方,昌珠寺属格鲁派寺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相传这里过去是一片湖泊,里面藏有毒龙,龙头像蛇,五冠,非常凶恶。松赞干布想在此竭水筑城,但因有恶龙,无法填湖,于是信请两位法师引鹏斗龙,龙败,湖枯,于是埋以宝物,奠基建寺,便有了昌珠之称。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此驻足修行时,就住在寺庙里的二层楼房里,因此昌珠寺又有冬宫之称。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

松下LUMIX S1R支持静音拍摄,很适合进行人文抓拍

昌珠寺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至今有900多年的历史,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由29026颗珍珠镶嵌而成,额头上镶嵌一颗钻石,眼睛里是玛瑙和猫眼石,此外还有1500多颗珊瑚,500多颗绿松石等。

作为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桑耶寺,桑耶寺在藏传佛教有着其独有的崇高地位。公元8世纪末,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这也就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桑耶寺现有50多僧人。

桑耶寺,相比大、小昭寺,都要至少晚几十年,但又被称为西藏第一座寺庙,这是因为,所谓寺庙,指佛、法、僧三宝俱全的佛教场所,在此之前兴建的佛像供奉场所,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僧人;桑耶寺建成后由寂护大师亲自剃度的贵族“七觉士”,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批僧人。在桑耶寺剃度的第一批西藏僧人——七觉士,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很大,比如元代统治西藏的萨迦派,其先祖即“七觉士”之一。

西藏之行最后一日,从东线到细线一圈下来后终于回到了拉萨,虽然从拉萨出发但也没有好好逛逛,好在最后半天时间终于能抽空到处走走。大昭寺又名“祖拉康”,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 [1] 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相比于山南地区寺庙更多是虔诚的僧人不同,大昭寺能看见的更多是游客,不过这也并不妨碍它的圣洁与恢宏。

来到拉萨怎能不去最著名的打卡点布达拉宫,不过由于进入布达拉宫需要提前预约,但因为时间原因又只好错过了,所以只能在外面的广场留下标准的纪念照了。而拍摄布达拉宫除了正对面的广场外,位于布达拉宫西侧马路对面的药王山观景台也是拍摄布达拉宫侧面绝佳的取景地,而且还是免费的,不过抢占有利的拍摄位置就得靠自己的本事了。

关于松下LUMIX S1R更多的拍摄感受

此次西藏山南之行我全程都使用的是松下最新款全画幅无反LUMIX S1R,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享了不少关于S1R的4700万高像素在拍摄时的出色画质表现、便利性以及出色5轴防抖性能等等。但其实关于这款松下第一台全画幅可换镜头相机来说,还有更多惊喜的地方值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松下LUMIX S1R的可靠性足以让我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安心拍摄,西藏的天气变化非常迅速,加上我们每天都是在3000-5000米海拔不停奔波,所以晴天、雨天甚至冰雹下雪都经。在拍摄雍布拉康时上山还是晴空万里,但到达山顶就马上风云变幻开始下起冰雹,虽然不大但由于没有防具所以只能任由冰雹和雪花融化在S1R上。不过好在作为一款旗舰级标准的全画幅相机松下LUMIX S1R面对这样的环境依然很值得信赖,暴露在风雪中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各个按键以及拍摄功能一切正常。

最高标准感光度ISO 25600下拍摄的布达拉宫夜景

局部100%放大

其次,作为一款4700万超高像素的机型,由于超密的像素密度在以往或许只能作为“日光机”来使用,但是由于松下新型维纳斯引擎的支持,相机标准感光度虽然最高只支持ISO 25600,但是依然也能获得不错的画质表现,尤其是在控噪方面比想象中要出色,加之采用了无低通滤镜的设计以及高像素的特写,所以即便在最高ISO下也有一定的细节表现。当然,如果对比一些主打暗光拍摄的低像素机型,S1R自然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有舍有得,至少松下LUMIX S1R在高像素和高感画质上有相对的平衡,日常环境下可方向拍摄。

松下S1R套机头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自带微距功能

对焦区域100%放大裁切

松下LUMIX S1R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使用起来很方便,一方面这主要来源于机身出色的性能和专业的操控等,而另一方面就是虽然是套机头但是素质让我很满意的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镜头。以往的旅行拍摄我基本上会集齐超广到长焦至少3支镜头,但这次的山南之行我仅使用了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这一枚套机头,虽然面对一些场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完全够用的。除了恒定F4.0光圈和24mm广角到105mm中长焦段外,这支镜头最惊喜的地方在于可进行0.5x的微距拍摄,在105mm端的最小对焦距离仅为0.3m,所以拍摄一些特写细节非常好用,不仅有油润的焦外,对焦区域的画质也非常锐利扎实。加上松下LUMIX S1R无反全画幅CMOS和高像素的优势,这大大增强了整套系统在户外拍摄时的题材范围,一镜多用,毫不为过。

习惯了之前GH5、G9的侧翻式屏幕,初次使用LUMIX S1R的翻折屏是还稍显不习惯,但是对于侧重视频拍摄GH系列来说侧翻确实更加实用。不过对于主打静态拍摄的专业相机,S1R的折叠屏其实是更加可靠,而且除了横向折叠外,还可进行竖直翻折,这对于一些需要竖构图的拍摄场景更加友好。

松下LUMIX S1R全画幅无反4K 60P视频手持拍摄

4K 60p视频原片截图

最后,在视频拍摄方面一直是松下LUMIX系列的强项,而在全画幅时代,松下给自家第一款全画幅无反直接下放了4K 60p的视频性能,机身上各种扩展接口也是一应俱全,更何况S1R还并非主打视频拍摄的机型,所以对于视频拍摄松下是毫无保留。就比如上面这段拍摄水流与瀑布的4K短片,60fps帧率下能获得更为流畅的动态效果,画面自然顺滑;并且视频中的片段均为手持拍摄,而且基本使用到了105mm长焦端,但由于相机的5轴防抖在4K视频拍摄时依然能发挥作用,所以即便是手持移动拍摄画面也十分稳定。

总而言之,此次山南之行通过松下LUMIX S1R的帮助让我拍下了不少值得珍藏的照片,同时也能更全面的体验到这款目前炙手可热的全画幅无反相机。作为新加入全画幅阵营的松下来说,虽然只是初代产品,但这款LUMIX S1R在各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是一款可靠好用并且还十分专业的全画幅相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