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歼-10到歼-10C,看看中国歼-10战斗机的发展

歼-10C战斗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具备制空作战和对地面、海面目标精确打击能力。歼-10C是歼-10家族中最年轻,也是性能最强的战斗机,其综合性能相较于歼-10已经有了脱胎换骨般的进化,已经达到了国际三代半战斗机的水平。

歼-10战斗机是一款采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鸭式前翼的气动布局的飞机

良好的底子-歼-10

歼-10C是歼-10战斗机经过两次重大改进之后的最新型号,其基本性能与歼-10相近。歼-10战斗机是一款采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鸭式前翼的气动布局的飞机,整机空重88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9277千克,最大载弹量约7吨。歼-10的最大速度为马赫数2,具有良好的超音速飞行能力,作战半径约1100千米。歼-10还可以通过加挂副油箱来提升航程。

从外形结构上看,歼-10战斗机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采用翼身融合设计。机翼与机身之间的过渡非常平滑,通过精心设计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的曲面,既增加了机内容积,也有效利用了它带来的空气动力增升效果。综合来看,歼-10战斗机拥有非常优异的飞行性能,无论在水平加速性能、瞬时转弯能力、爬升率和稳定盘旋半径上均达到目前世界上第三代战斗机中的先进水平。歼-10战斗机为放宽静稳度设计,采用四余度数字式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这是中国战斗机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歼-10还在国产战斗机中首次装备了一平三下的综合平面显示系统和手不离杆的双杆操纵系统。

全面升级-歼-10B

歼-10B在歼-10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进,以致于在外形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首次,机头下方的进气道进行了重新设计,由常规二元可调进气口变成了DSI式进气口,DSI进气口的优点是重量轻、效率高,而且对隐身有好处。重量估计能减200千克,没有附面层隔板,没有调节装置,适合亚音速和某些区段超音速的飞行,总压恢复系数比较高,对发动机的影响比较小,相应的等于增大了发动机的推力。

歼-10B的机身看起来非常的干净整洁,以前歼-10飞机机身上一些天线和传感器被整合进了机身里面,这样有利于减小飞行时的阻力。另外歼-10B还做了面积率修型,简单说就是指缩小机翼、尾翼与机身连接区的机身横截面积,做成向内凹的形状,这些面积组合起来接近于一个枣弧形,那么它的超音速和跨音速的阻力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歼-10B在歼-10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进

歼-10B还对垂尾、腹鳍进行了切尖处理,这有利于提高高速性能。 歼-1B还大量采用改用复合材料机翼蒙皮,减轻机翼结构重量的同时也加强了机翼强度。 经过一系列优化之后,歼-10B后在全飞行包线内各阶段均具有更好的加速性能,实用最大速度、实用升限和爬升率均优于歼-10A。 歼-10B的机头雷达罩形状也由圆形变为椭圆形,其实是换装了相控阵雷达的缘故。 与此前歼-10采用的机械扫描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大幅度增加,探测精度也更高,据公开资料透露,歼-10B战斗机的无源相控阵雷达采用1000~1200个收发单元,对3平方米目标有效发现距离能到160~180公里,已经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歼-10B在垂尾顶端和翼下增加了电子吊舱,以满足在复杂电磁条件下作战的要求。 歼-10B上还安装有一套光电瞄准系统(EOTS),能够无需打开火控雷达被动式发现敌人的目标。

再度进化的终极版-歼-10C

歼-10C与歼-10B相比,有几个主要的变化。第一,歼-10C采用了更新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替代了歼-10B上的无源相控阵机载雷达,综合探测能力又有了新的提升。在无源相控阵雷达里,发射机是集中的,发射机产生的射频功率经过复杂的天线网络进行发射。而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个天线都有独立的T/R发射/接收组件和功放器,因此具备更强的独立波束扫描和探测能力,这样一来,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多功能能力也优于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同等雷达口径和总功率情况下,能同时发现、跟踪和处理更多批次的目标。

歼-10C是歼-10家族中最年轻,也是性能最强的战斗机

第二,从歼-10B外表的一些传感器布置改变可以看出,歼-10C相比歼-10B,在机载设备布置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比如机背上增加了一个刀状通信天线,机尾伞舱上的尾灯被取消等。这些变化比较细小,但代表的是歼-10C的内部结构和设备布置更加优化和合理。从歼-10C各种角度的图片可以看出,歼-10C座舱玻璃颜色更深,它可能与歼-10B一样,进行了玻璃座舱镀膜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在座舱盖上镀一层导电膜,就可以有效屏蔽和吸收雷达波,达到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的隐身效果。除了能起到隐身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实现电加热,起到除冰、防雾的功能,以保证飞行员在恶劣天气也具有良好的视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