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今天要讲一个和胰岛素相关的故事:196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人类在蛋白质科学研究中跨出的重要一步。

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开始着手合成牛胰岛素的准备工作。胰岛素分子由两条链组成,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两条链中间有二硫键,A链内部也有一个二硫键。

这样一个蛋白质分子合成起来非常困难,当时提出了至少4种方案。但是由于技术和试剂方面的限制,最后决定先分别合成A链和B链,再把A、B链通过二硫键接起来。

但胰岛素的A、B链重组的方式有无穷种。而正确的、有活性的胰岛素分子的合成方式只有唯一一种。正确的概率是无穷分之一——相当于0。

当年年仅35岁的邹承鲁带领同样年轻的科研小组,承担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任务——“胰岛素拆合”。

一年多后,邹承鲁小组找到了一组正确的条件,使得他们从分开的A链和B链得到天然胰岛素的概率,从0.7%提高到1%,再提高到5%,最后竟然到了10%。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确定了方案一作为胰岛素的合成路线,开始了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攻关。

但当时出于对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同类工作的保密,邹承鲁小组的工作并没有在国际上发表。1960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加拿大科学家类似的工作,但产率只有1%-2%,所以中国人的这个工作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经过7年多的辛勤奋战,1966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全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曾在我是科学家的演讲台上,分享了这个故事,戳视频观看。 #微博公开课# #每日科普# L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的微博视频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