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水飞舟著
曹操在洛阳去世后,其丧事是由谏议大夫贾逵主持。当时,曹操突然病逝,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由于曹丕远在邺城,所以有人担心曹操之死引起时局动荡,建议把曹操的死讯压住,秘不发丧。但是,贾逵并不同意这个建议,认为秘不发丧反而会引起众人的猜疑,堵塞各地消息更容易引发政治危机。
于是,贾逵坚持调派使者到各地去发丧,向各地长官通知曹操的死讯,并让他们都来洛阳吊丧哀悼魏王。各地长官吊丧后,贾逵就令他们各自返回任上,不得擅自离开驻地。与此同时,贾逵也命令各支部队原地待命,没有命令不得私自离开。不过,青州兵团听闻曹操已经死了,便不听贾逵的指挥,他们敲着鼓擅自离开了驻地。
青州兵团原本就是曹操改编黄巾军而组建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其军队成员军事素质低下,军纪一向很差。在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偷袭溃败之际,青州兵甚至趁火打劫友军,幸得于禁出兵征讨才把他们镇住。所以,这支部队得知曹操的死讯后,便不服从管理,骚动起来。
众人看见青州兵一批批地走散了,认为应当马上禁止这种无视军纪的行为,如果青州兵再不服从的话,就马上出兵征讨他们。
贾逵认为魏王已殡,继嗣的曹丕还未拥立成为新王,此时处理骚乱的最好办法还是进行安抚,不宜大动干戈。贾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了众人,接着发了一篇长檄给青州兵,告诫他们要遵守军纪军规,自我约束,不能乱来,否则后果自负。同时,贾逵也发了一篇公文到各地方,让当地官员为回家的青州兵提供粮食给予关照,不要为难他们。贾逵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处理了这个棘手问题,如此一来这场骚动才没演变成一场兵变。
这场骚动平息了下去,但有人因此觉得外地人不可靠,建议不能让非沛国和谯县的人担任各地方长官,只任用籍贯是沛国和谯县的人(曹操是沛国谯县人)。说实在话,这个建议好比某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坏人,就否定这个地方的所有人。
这个“任人唯亲”的建议一提出来,魏郡太守徐宣就严词反驳:“现在远近统一,人人都忠诚守节,为什么要将地方长官都换成沛国和谯县人呢?如果你们这样做,必然会伤了忠义之士的心!”事后,曹丕听了这话十分赞赏徐宣,由衷地赞叹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社稷之臣啊!”
话说曹彰进入洛阳后,向贾逵问道:“先王的玺绶放在哪里?”曹彰作为一个驰骋疆场的猛将,这些年来他在外领兵作战,更加知道父亲曹操所创下的基业是多么来之不易了。
贾逵正颜厉色地答道:“世子在邺城,国家已经有了储君。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您所应当问的事情!”
曹彰听闻此言,知道理亏,无言以对,不敢再问。
据《魏略》记载,曹彰事后曾经对曹植说道:“先王病逝前召见我,是想立你继位的。” 曹植听了急忙摇手说道:“这不可以!难道你没有看见袁氏兄弟的结局吗?”这一则记载的真伪难以判断,但从侧面反映出曹彰是不热衷于争夺王位的,而曹植也已经对王位的归属权有了清醒的认识。
为了让权力继承顺利地和平过渡,贾逵有条不紊地安排善后之事,统筹兼顾各方面事宜。贾逵负责办理曹操的丧事,待曹操的遗体入殓后,便与夏侯尚一起护送曹操的棺柩回邺城。
远在邺城的曹丕,他更加想不到父亲曹操会病死在外地。作为曹魏集团唯一指定的继承人,曹丕对继承家业并没有感到安心。曹丕继承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尽管他在夺储之争中胜出,但他还是时刻提防他的兄弟觊觎父亲的王位。当然,曹魏集团的文臣武将们是明白曹丕的心思的。此时曹操已死,他们的效忠对象就是曹丕了,并会尽其所能地拥护曹丕登上王位,而实际也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贾逵等人把曹操的棺柩运回到邺城后,由王世子曹丕主持办理丧事。曹丕死了父亲,自然号啕大哭一场,如此便难以料理政务。
太子中庶子司马孚见状劝谏道:“先王去世,天下仗着殿下来发号施令。所以,殿下应当上为宗庙下为各地封国着想,您为什么要效仿平民的孝道呢?”
曹丕听闻此言才终止哭泣,点头答道:“先生说得对。”
当时,邺城的群臣们刚听说曹操去世了,便聚在一起放声大哭,朝堂一片混乱。司马孚见此状,厉声斥责道:“如今,魏王去世,天下震动。我们作为臣下的,应该及早拥立储君当上国君,以此稳定全国政局,安定人心。难道你们以为大哭就能解决问题吗?”
于是,司马孚与尚书和洽驱散群臣,设置禁卫,整顿秩序,着手安排治丧相关事宜。
曹操的丧事固然重要,但当前最重要的事则是曹丕即位问题。曹丕作为曹魏集团的指定继承人,只有他顺利继承曹操的全部政治遗产且权力和平过渡,群臣才会感到心安。
曹操留下了强大的曹魏集团,这个政权的过渡时期首先要做的无疑是尽快拥立曹丕即位魏王,以免夜长梦多。但是,当时很多大臣拘泥于常礼,认为王世子曹丕继袭曹操爵位的话,必须等待一份天子正式的诏命才可实行(“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
尚书陈矫却不同意此看法,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魏王在外逝世,天下人惶恐不安。王世子曹丕应该尽快节哀顺变,立刻即位,以抚慰远近各地官民的期望,安定天下之心。况且魏王的其他儿子亦在旁边,倘若兄弟之间发生事变,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陈矫这番话,主要是针对曹彰和曹植的,担心他们从中生变。如此,这也给曹丕提了个醒,不能信任自家的兄弟,应该让他们远离权力中心。群臣听了陈矫的话,也纷纷“恍然大悟”起来。如果曹丕不马上即位的话,等到汉献帝的正式诏命发来,谁也不能保证这段时间会出什么意外。假设有人萌生异心,发动政变,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如此一来江山社稷将会面临重大危机。非常时期实行非常之事,拘囿世俗的条条框框有可能发生变数。于是,群臣纷纷同意陈矫的建议。
陈矫见群臣同意,马上配齐即位典礼应有的官员,备好典礼的用品,一天之内所有的准备工作全都安排妥当了。
第二天一早,陈矫假借卞夫人的命令让曹丕袭爵。就这样,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全部政治遗产,即位为魏王,兼任东汉帝国的丞相,领冀州牧。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王位,摆脱了父亲巨大的身影,他可以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了。就这样,曹魏政权进入了曹丕时代。
曹丕登上王位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和表达美好的祝愿,他暗示汉献帝下诏把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改为延康元年。“建安”这个用了二十五年的年号从此成为历史, 而汉朝离灭亡只差一步之遥了!
为了奖赏群臣,曹丕对有功之臣加官晋爵,拜封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使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使大夫。曹丕更是对贾逵感恩戴德,任命他为邺城令。邺城是魏王国的都城,由此可见曹丕是多么重视贾逵。对于其余出工出力的大臣,曹丕也对他们进行了嘉奖。不过,与此相反的是,曹丕对待自家兄弟就没有那么大方了。曹丕登上王位后,马上把他的兄弟们全部赶出邺城,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当一个只有俸禄没有实权的王爷。曹丕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他的兄弟们不能分享父亲曹操留下来的权力。当然,曹丕的这个举措也极大削弱了曹魏宗室成员的实力。
当时,在选用侍中、常侍等官职时,曹丕的左右亲近之人不断地暗示主选官任用他们自己而不再征调其他人。司马孚对这些人说道:“虽然有了尧舜,但还一定少不了稷契( 古代贤臣的代称)。如今新君刚即位,应该进用五湖四海的英才贤士且还担心得不到,你们怎能想利用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如果能力不足,做官不称职,得到官位也不足以令人尊重。”于是,司马孚建议另外推选,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活人的事情办完了,轮到办死人的事情了。当年二月二十一日丁卯日,曹丕安葬父亲曹操于邺城西郊的高陵。由于曹操生前提倡薄葬,所以曹操的墓里并没有随葬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
邺城西郊,一座坟墓,这就是曹操的最后归宿。
尘归尘,土归土,功名如尘土,荒冢堆下,掩埋了多少帝王将相的遗骸!
宏图霸业,皆归尘土。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泛黄的史册之中,记载了多少王朝的兴衰荣辱?古今多少事,眨眼已成历史!
天地茫茫,身如一芥,纵然生前有万贯家财,纵然君临天下权盖世,最后的归属也不过是一座坟墓, 化成一抔黄土而已( 最多也不过是留下遗骸)。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代汉称帝后, 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 庙号太祖。曹操这个“魏武帝”的头衔,其实是他的儿子曹丕硬塞给他的,并导致他背上了很大的骂名。
关羽死了,曹操死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