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真过剩吗?我来告诉你3个数据!

来源: 极星房讯

导读

最近,北京大学博雅学院一位特聘教授的采访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他在采访中反驳了“房屋过剩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普通人来说,“房子过剩”关乎切身利益,影响每个家庭的生活决策。那么,中国的房子真的是过剩了吗?通过分析几组关键数据,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房屋市场的真实情况。本文将通过三个核心数据,深入探讨中国房屋市场的现状,揭示房子是否真的过剩。

1. 全国房屋数量的误导

有观点认为,全国共有6.6亿栋房屋,似乎意味着房子已经足够多了。这个数据源自住建部的一次普查,涵盖了全国城乡建设的房屋总数。然而,这个数据背后有许多细节需要澄清。

首先,6.6亿栋房屋中,超过90%分布在农村,真正城镇地区的房屋大约只有4700万栋。剔除非住宅部分,全国商品房的数量大约在1000万栋左右。考虑到中国14亿人口,这个数量并不算多。尤其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这个数量显得更为紧张。因此,仅凭“全国有6.6亿栋房屋”就认为房子过剩,是片面的。

2.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误导

根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9㎡,这个数据看起来似乎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例如,美国为62.4㎡、加拿大为63.9㎡、德国为46.6㎡、英国为37.6㎡、法国为36.5㎡、日本为35.2㎡、韩国为34㎡。

然而,这个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发达国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是按套内面积计算的,而我国是按建筑面积计算的。如果剔除25%的公摊面积,我国的实际人均居住面积大约为26.9㎡,这与欧美国家有显著差距,甚至低于日韩。在一些人口密集的核心城市,这个数字甚至更低。例如,深圳的人均住房面积仅为21.8㎡,扣除公摊部分,只剩16.35㎡。这说明,全国平均数并不能反映实际居住情况,尤其在大城市。

3. 房源地域分布的极端不均

数据显示,我国真正的高空置率房屋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屋供应却极为紧张。2022年8月,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大中城市的平均住房空置率为12%,其中一线城市平均7%,二线城市12%,三线城市16%。四五线城市的住宅空置率则高达26.6%。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农村地区的房屋空置率甚至能达到60%。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全国范围内房屋数量庞大,但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大量房屋集中在不需要住房的地区,而真正需要住房的核心城市房源却极为短缺。

4. 总套户比的现状

套户比是衡量住房市场饱和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镇住宅存量约335.5亿平方米,住房套数约3.74亿套。同一时期的城镇居民套户比为1.07,意味着每100户家庭拥有107套房。

这个数字看似表明住房供应较为充足,但进一步分析发现,一线城市的套户比为1.01,二线城市为1.09,三四线城市为1.12。虽然整体套户比显示出一定的饱和度,但各城市的差异很大。一线城市的住房供应依然紧张,而三四线城市的住房则出现了过剩迹象。

5. 优质商品房的不足

从住房来源结构看,全国城镇住房存量中,商品房约占40%,自建房约占30%,还有30%为原公房、保障性住房或其他。由此可见,真正的优质商品房占比并不高,大约不到20%。

此外,房龄问题也不容忽视。四大一线城市房龄在25年以上的住宅占比约36.1%,二线城市为24.4%,三四线城市为23.7%。这些老房子往往设计落后,物业服务较差,居住体验不佳。

6. 城市化进程与住房需求

截至2023年末,中国城镇化率为66.2%,未来城镇化的增量空间预计还有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大约还有1.5亿人口将成为城镇居民,2-3亿现有城镇人口将流入核心城市群。这将导致核心城市长期面临住房短缺问题,无论是刚需房还是改善房,需求都将持续增加。

结尾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房子过剩”这一论调并不准确。全国房屋数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和房源地域分布等数据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均衡和结构性问题。真正的情况是,优质商品房短缺,住房分配不均,尤其在核心城市,住房供应仍然紧张。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向核心城市的流动,住房需求将继续增长。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房屋市场,避免被片面的数据误导,制定更加科学的住房政策,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实际需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