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鳜鱼之乡”与“中国蔬菜之乡”在四月的春风中握手,从珠江三角洲到齐鲁大地,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南北农业合作,给出了现代农业跨区域协作发展的新方案,这不仅是一次南北农业资源的深度链接,也是一次技术标准的交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剂“绿色强心针”。
近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广东三水第二届现代农业好品好企好园区链接会精彩亮相。这是三水特色农产品首次规模化“北上”展示,期间三水区与寿光市达成“1+3”战略合作。未来,“中国蔬菜之乡”的标准化基因注入“中国鳜鱼之乡”的生态沃土,三水农产品将成为全国餐桌的“品质担当”。
农业农村部领导亲临现场点赞三水农业好品
从田间标准到舌尖安全
三水+寿光的现代农业双向奔赴
区域农业如何既守住“绿水青山”,又创造“金山银山”?三水给出的创新答案是——用严苛的标准守护安全,用前沿的技术激活潜力,用开放的姿态链接全国。
链接会上,三水区政府与寿光市政府签订产业协同发展伙伴城市框架协议、三水区乐平雪梨瓜协会与寿光市蔬菜协会、三水区农业科创中心与寿光市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三水区物资集团与寿光市农控集团分别签署合作意向书。值得一提的是,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将携手三水,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佛山分中心,针对华南特有蔬菜,从种植品种、种植过程和投入品等开展标准研制,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寿光市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
寿光市拥有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最完整的蔬菜链条,而三水区坐拥粤港澳大湾区少见的优质生态基底,是大湾区“菜篮子”的重要基地。三水与寿光跨越南北的携手合作,绝非简单的市场资源互通,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布局,不仅关乎技术共享,更锚定质量安全、标准建设与绿色发展,将为三水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构建绿色安全健康农产品保障体系。
对三水而言,此次合作的长远价值不可估量。从话语权来谈,目前,全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在华南地区率先研究建立蔬菜种植标准,意味着三水在蔬菜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将得到有效提升。从产业层面来看,合作携手制定无害化农业全链条生产过程中的系统化、标准化模式,将农业高新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到三水的田间,将提高三水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培育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名片”,推动三水蔬菜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从民生角度而言,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安全账”,三水的蔬菜将从品种选择到产后处理,全面对标国家级质量标准,确保每一棵菜、每一粒果都经得起“绿色安全”的检验。
寿光市的标准化基因在三水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构建起南北联动的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和科研体系,这将是一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深度携手。
“三水家底”解码
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实力
三江汇流之地,为何能成为农业标准的“湾区试验田”?答案藏在三水的“硬核家底”中。
当三水携24家企业带来超100种特色农产品惊艳亮相菜博会,清甜雪梨瓜与非遗腊鸭扎的香气交织,健力宝的橙色浪潮与蝴蝶兰的缤纷花海同台争艳——这场吸引超10万人次的农业盛会,正是三水农业实力的立体投影。
“三江汇流”不仅孕育了粤港澳大湾区罕见的连片沃土,更赋予三水农业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让三水农产品天生自带竞争力。全国超70%鲈鳜良种出自三水,服务全国养殖面积超100万亩,仅过去一年,三水生产鳜鱼苗种达2亿尾,鳜鱼产量达5万吨,撑起了“中国鳜鱼之乡”的金字招牌。好山好水好地还孕育了黑皮冬瓜、雪梨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风味,也滋养着健力宝等“农工融合”的产业传奇。
三水农业产业实力不容小觑,从田间到餐桌实现全链联农,取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导产业综合产值、链主项目招商引资均突破百亿元的傲人成绩。“三个百亿”矩阵折射出三水全产业链整合的磅礴动能。已形成水产、种植、畜牧三条全产业链均有链主龙头引领的发展格局,汇聚了山东种业、广东农垦、何氏水产、梁氏水产等一大批全国性行业龙头企业。在加工流通领域,三水拥有安井食品、何氏水产、合洋水产等行业龙头,加速向全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一流水平迈进。在科技创新领域,三水拥有4个自主研发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设有全省唯一的大口黑鲈国家级良种场以及省级鲈鳜遗传育种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淡水鱼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未来三年,16万亩即将释放的连片农地,更是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品牌是三水农业发展的又一强大引擎,三水手握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打造了“鱼出三水”区域公共品牌。乐平雪梨瓜、三水黑皮冬瓜等“地理标志军团”,将岭南风味转化为价值符号。叠加“中国饮料之都”“富裕型长寿之乡”等城市IP,三水农产品的品牌溢价空间持续裂变。
从地理标志到跨界产业IP,从全链联农到百亿产值等,在湾区土地资源趋紧、生态约束强化的背景下,三水区以其水土组合的稀缺性、空间规模的整体性、产业基础的支撑性、品牌赋能的引领性,共同构筑起发展现代农业的“四维壁垒”。
探索中国农业4.0范式
三水现代农业的“创新方法论”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美国加征关税引发的出口约束效应显现,国内产业急需探寻新突破路径以增强发展韧性与活力。
当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市场优势遇上寿光蔬菜全产业链经验,正在催生“1+1>2”的协同效应,将为国内农业内循环提供“破壁样本”和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支点。
携手寿光,是三水主动走出去向外突围与向上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三水以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打破”方法论,探索中国农业4.0范式。
譬如,打破地域之限,三水以开放合作姿态和高效协同机制,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一周内,与休宁县共建鳜鱼产业链,与寿光达成“1+3”战略合作。打破镇村行政边界限制,建立“1+3+N”产业全域空间布局,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打破传统产业主导格局,在巩固水产、果蔬、畜牧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拓展高端花卉、高值南药、观赏鱼等新赛道。打破制度枷锁,在全市率先开展“三资”改革,吸引全国企业投资三水农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打破技术瓶颈,积极融合互联网智能化种植管理技术,引入工厂化智慧养殖项目等,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一系列“打破”举措,让三水农业跳出局限。中国农业需要更多“三水式破壁者”,三水农业的每一次“破圈”,既丈量着现代农业的突围半径,更标注着佛山乃至大湾区的农业发展在双循环格局下的生长高度。未来,这片三江汇流的土地,还将继续书写中国农业“质量安全、绿色创新、民生共富”的新篇章。
凤凰网广东佛山频道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