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国际舞台,有如新剧乍开,光色惑人;到2019年,剧情约略廓清,众角入戏,行家可深得其味。如果说去年欧洲尚雀跃于“中美欧三国志”,那么今年欧洲之形势,则有如瞪睽于两匹奔腾呼啸之骏马之间,遑论择马而骑,护身闪躲尚且不及。
美国对华打压,从经贸而科技,而人文,而内政。为达目标,美国无恩施威,吁盟友站队,竟也有所斩获,霸主地位坐实无疑。而中国运力内抗,竟也能数月岿然不动,“崛起大国”实至名归。欧洲沦入第二梯队。
进入现代以来,欧洲对世界发号施令,难得像如今这般感受外力鞭笞之灼热,几乎可与二战结束初年相比。葡萄牙前欧洲部长马卡斯(Bruno Maçães)评论道,中国崛起“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剧搭好了舞台”,“而这一次,欧洲无法再指望美国施展神机妙算”。
法国总统马克龙上月接受《经济学家》采访,以“北约脑死亡”言论骇世。他同时表示:“如果我们不醒来,不直面时局,不有所行动”,那么假以时日欧洲将“无法再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从地理上消失”——“我对此深信不疑”。
在此形势下,欧洲集中热议对华政策,用心之深前所未有。欧洲的对华政策,与小到其具体产业政策、大到其发展模式、再大到其全球战略定位紧密相连。从2019年初欧盟外长会表示对华政策上“加强沟通”、欧盟峰会将此作重要议题,到年中欧洲议会换届选举讨论对华政策,到下半年马克龙在法国使节会议上表示西方霸权终结、世界将围绕美中两极重构,再到年末德国执政党基民盟党代会上“是否用华为”与“谁做下届总理”同台竞辉,欧洲讨论如何对华,未有稍松迹象。
欧洲思考对华关系,其最大成绩便是重新定位中欧关系。2019年3月12日,在中欧峰会开始前约一个月,欧委会提出《欧盟-中国:战略展望》,对中国作出四个定位——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制度性对手,其中
“制度性对手”
定位引起广泛关注。欧盟上一份对华战略文件仅在3年前,可见形势变化之速。有欧洲学者夸赞称欧盟过去极难在对华政策上形成明确、连贯的战略,而“如今看到对此有了明确的努力”。
而其第二大成绩,则是唤醒了“自主”意识。自去年底时任欧委会主席容克在欧洲议会发表盟情咨文讲话“欧洲的主权时刻”以来,“战略自主”“技术自主”“产业自主”等讨论在布鲁塞尔此起彼伏。在大转型时刻,与其被大国“设计”“争取”“施压”,不如自主——这终于成为了欧洲精英的主流观点。
在欧洲所有“自主”的呼声中,除了军事上的自主主要针对美国外,余者皆可见中国身影
。
国人最看在眼里的,是欧洲相对“自主”的5G政策。自2018年底从加拿大引渡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的高管孟晚舟之后,美国逐渐加大封杀华为力度,2019年5月把华为列入贸易黑名单。美国官员密集游说欧洲盟友,希望其不要在5G网络建设中采用华为设备,“否则不共享情报”。
一些东欧国家在重压下与美合作,如捷克5月举办西方三十余国5G闭门会,而波兰9月与美签署5G合作协议。但欧盟及英、法、德、意等大国皆表示要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制定5G政策——虽然英德等国的政府高层几乎被5G问题“撕裂”。
201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5G系统风险评估报告》,该报告并未点名中国或华为,只表示“在各种潜在行为体中,非欧盟国家或国家支持的行为体被认为风险最大”。
欧洲坚持5G“自主”,一则知道美旨在技术竞争,所称“安全”仅为借口,二则深怕误过5G发展机遇,耽误后面的物联网、区块链,一步慢步步慢
。
“产业自主”又是欧洲的一个新着力点。2019年2月,德国推出《国家产业战略2030》,提出打造龙头企业、加强政府指导。同月,德法达成《面向21世纪欧洲产业政策宣言》并宣布联合组建汽车电池企业。目前普遍预计,年底新任的欧盟委员会将更重视产业政策。9月有媒体披露,新一届欧委会拟立千亿欧元主权财富基金,用于投资战略性行业。
欧洲之所以倡导“产业自主”,一是由于美、中产业政策所造成的压力。3月,马克龙总统发表“告欧洲同胞书”,在提出产业方面的建议时说道:“就像我们的美国和中国竞争者所做的那样”。
二则是当前新一波技术创新即将迎来关键突破,时不我待。比如法德两国深知,如果再不在无人驾驶(当前美国领先)和电池(当前亚洲领先)这两个领域迎头赶上,那么将很快失去在汽车产业上的优势。产业优势有个特点,一旦失去,将极难再次夺回。
后起的国家即便在设计、生产上具“后发优势”,在标准和规则上也将不得不听命于先行者。欧洲人口仅占全球不到7%。其不成比例的影响力完全靠控制经济“制高点”而来。如果失去产业优势,欧洲的社会稳定(就业问题)、民主合法性(民粹主义)、生活方式都将受影响。
但是,打造龙头企业、加强政府指导,无异于大幅调整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发展模式,故在德引起极大争议。
如果说,自2016年以来,欧盟收紧贸易和投资政策主要是“防”中国,那么,近月酝酿加大对产业政策的扶持则主要是“学”中国
。
此外,欧洲希望在地区基建合作问题上也能“自主”。意大利2019年3月在习主席访意期间与中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开G7国家先河,令邻国侧目。在4月底中国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德国经济部长表示,几个欧洲大国正寻求“以整体方式”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意即统一对华立场。
9月,欧盟召开了“欧洲互联互通论坛”,邀国际政要出席,并在论坛期间与日本首相安倍签署《可持续的互联互通与有质量的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尽管该协议未提及中国,但推介该项目的总体想法和措辞,“显然是在精心回应北京方面‘一带一路’基建倡议的情况下构思的”。
最后,在与中国交往的外交形式上欧洲也力争“自主”。2019年3月,习主席访问巴黎期间,与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欧委会主席容克举行“四方会谈”。这种未有先例的形式由马克龙提议,欧媒称这是显示对华团结一致。11月马克龙访华时,还“捎带”德国及欧盟官员前来。德国则有意于明年9月召开欧盟所有成员国与中国的领导人“大峰会”。
对于欧方的调整,中国大体上宽容以待,顺势而为。毕竟,与咄咄逼人的美国相比,欧洲好打交道得多。如果没有欧洲国家,月初北约峰会的共同声明提及中国时,恐怕便不是“机遇与挑战”,而只剩“挑战”了。
只要欧洲不跟随美国与中国“脱钩”,“新冷战”便不会出现
。
2019年4月9日中欧举行第21次峰会,会前有媒体预计谈不成共同声明,但最后峰会圆满结束,欧方的关切点在共同声明中皆有体现。5月7日,中国要求WTO中止关于中国诉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审理程序,而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正是2016、2017年中欧峰会未能达成共同声明的最大绊脚石。在4月26日中国第二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开幕式上,习主席表示要“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此立场获欧方欢迎。11月6日,中欧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谈判结束。此协定颇受欧方重视,因为这意味着欧洲知名农副产品更易进入中国市场。
中欧合作虽不如前几年抓人眼球,但所积澎湃能量仍在,有些地方还有意外扩展。2019年4月12日的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希腊作为正式成员加入,“16+1”合作变身“17+1”。外媒报道此次峰会称,“几天来,中国总理李克强一直是巴尔干小国克罗地亚报章独占头版头条的新闻人物”,“(峰会)已经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很多商界人士只能排队等候入场的机会。”
除意大利外,卢森堡、瑞士、塞浦路斯等国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马克龙成为出席11月第二届上海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唯一一位西方大国领导人。
此外,在中国与欧洲各大国人文交流机制热度有所减弱的情况下,中国与希腊的文明交流反而有声有色,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参加了5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明年中欧关系将迎来“大年”。从欧方看,今年所受两大牵绊——英国脱欧与欧盟机构换届选举皆已移除,加之德国要召开中欧“大峰会”,因此对华有所动作势在必行。从中方看,对美工作腾挪空间明显有限,对欧工作宜有新考量。中方已释放积极信号。2019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设立欧洲事务特别代表,任命吴红波大使担任首任特别代表。多位中欧官员皆表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有望在未来几月迎来突破。果真如此,中欧经贸关系有望注入新活力,而整个中欧关系亦可重新统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