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进口7500亿能源?忽悠,继续忽悠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末共同宣布,欧盟将在未来三年内从美国进口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

这一协议在业界引发震惊。一家德国大型能源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我们简直说不出话来。”在他看来,能源合同一向由供需双方协商签订,采购原则是谁便宜买谁。一位欧洲最大的美国能源进口商也表示:“这怎么可能实现?”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天然气市场专家安妮-索菲·科尔博甚至直言:“这协议根本说不通。我早就说过,白宫在数字上不靠谱,现在看来欧盟委员会也一样。”

1. 每年2500亿美元远超当前美国进口规模

德国《商报》分析了现有进口数据, 欧盟数据显示,去年其石油、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和煤炭进口总额为4386亿美元。

其中,自美进口仅为759亿美元,还不到协议中未来三年每年250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

欧盟称协议还包括核能,但即便加上从美国进口铀,也难以凑够这个数字。能源顾问沃尔特·博尔茨(Baker McKenzie律师事务所)表示:“要供应全欧核电站,每年最多需要100到150亿欧元铀。”理论上,欧盟可与核电站运营商协商,提前三年囤货。但美国自身仍需从俄罗斯进口铀,恐无力提供如此巨量。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宗商品策略主管沃伦·帕特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直言:“数字好听,但不现实。你几乎要把所有能源贸易路线都改道,这根本不可能。”

《华尔街日报》看热闹不嫌事大,还专门跑去采访了研究公司Gavekal。Gavekal的回答倒也干脆:即便欧盟买下美国全部原油和LNG出口,按当前价格及年底预估的LNG出口能力,年采购额也只有1410亿美元。

2. 采购决定权在企业,而非政府

欧美的能源采购主要由私营企业主导,而非政治机构。壳牌、道达尔、维多、贡渥等国际巨头,以及RWE、Uniper、EnBW等国企,负责将能源进口到欧洲,再转卖给工业客户和地方供应商。

这些企业还与挪威、卡塔尔、阿尔及利亚、沙特等国签有长期供应合同;若违约,将面临巨额赔偿和潜在诉讼。

欧盟无法直接命令这些企业必须从美采购多少油气煤。一位国际交易商称:“不清楚政治层面如何确保未来货物来自美国而非卡塔尔。”

理论上,可通过立法设定配额、给予美国进口补贴,或由欧盟层面统一采购。

德国在能源危机期间曾委托“Trading Hub Europe”(由多家德天然气管网公司组成)代国家采购天然气,但企业界普遍认为,全面由官方统采等同于市场国有化,几乎不可想象。

3. 协议目标与欧盟战略自相矛盾

欧盟称,此举旨在减少对俄气依赖。但去年欧盟进口天然气总值仅1180亿美元,其中俄气占比不到六分之一。即便全部替换为美气,也远不到协议中的2500亿美元。

企业同时担心过度依赖美国。俄乌战争后,欧洲正努力多元化采购:上周,巴符州能源巨头EnBW刚与沙特Acwa Power签署绿氢意向书;过去三年,与阿联酋、卡塔尔的协议亦频签。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在周一致客户的报告中写道,与特朗普的协议“实质上是把欧盟的关键能源供应方从俄罗斯换成了美国”。

此外,欧盟正修订甲烷法规,或豁免美国企业减排义务(技术上可行时),而特朗普则要求欧盟多买美国能源却不遵守其环保条款。

欧盟议会绿党议员尤塔·保卢斯批评道:“用对美依赖取代对俄依赖极不负责。冯德莱恩在特朗普威胁前让步,既破坏欧洲气候目标,也损害自由贸易。”

欧盟委员会陷入解释困境

周一,布鲁塞尔高层对记者坦言:“我们暂时无法拆解这7500亿美元的具体构成,但可以保证该数字有依据。后续讨论将确保落地。”

顾问博尔茨认为,这一能源协议更像公关噱头:“欧盟或许只想给特朗普一个宣传胜利。”

ICIS预计,随着全球LNG市场进入过剩期,未来几年气价将下跌。价格下跌后,欧盟对美进口额自然缩水,7500亿美元的目标将更加遥远。

目前,美国LNG终端已接近满负荷运行;尽管路易斯安那和德州正在扩建,但需数年才能投产。

在欧洲这边,接收和再气化LNG的码头及管网已接近极限,扩容需巨额投资,炼厂也难以再消化更多轻质美国原油以生产柴油。

最终结局必然是:欧盟尝试扩大自美进口后,以美方供货能力不足为由不了了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