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拆下后,看到背面却放弃改了

大清门,是清朝时期紫禁城与市井的分界线。踏入这个大门,那就算是进入大内了,一言一行都要小心翼翼,不然触犯宫规可不得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1911年,随着武昌的一声枪响,革命起义席卷全国。

大清朝企图做最后的挣扎。然而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及袁世凯的内外夹击之下,大清朝于第二年宣布灭亡。

大清朝灭亡了,孙中山的担子相比之前更加繁重,每天都要处理无数的政务。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将大清门改名。

确实大清朝都灭亡了,大清门三个字就显得非常不协调。

可孙中山此时的工作太繁忙,每一项似乎都比改名要重要,因此这件事情就一再耽搁。然而一些热血的革命者对此却非常气愤,将大清门改名在他们看来是重中之重,不仅是对大清朝遗老遗少的打击,也是对革命胜利成果的一种肯定。

所以他们多次提出修建的建议。

孙中山无奈,只能将给大清门改名的日程提前。

经过了一番商讨之后,孙中山最终决定将其改名为“中华门”,寓意是皇宫再也不是皇帝的私产,而是属于所有中国人。只要是中华儿女都可以通过此门,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被侍卫拦截在城门之外了。

虽然名字想好了,可孙中山发现匾额的材料虽然是石头,但字体则是由非常珍贵的青金石雕琢并镶嵌到匾额的石头之内。

按照当时的说法,优质的青金石材料不仅色深蓝且纯正、无裂纹、质地细腻,其珍贵程度堪比黄金,因此才命名为“青金石”,自古就是皇帝非常喜爱的宝石之一。

几百年间匾额上的几个字都没有任何裂纹,就足以证明这种材料的神奇之处。

虽然后来科技发达之后,人们在全国各地都发现了许多青金石,可民国之前的勘探技术太过于落后,很难发现优质的青金石。

所以如此珍贵的石头,如果直接在匾额上修改,肯定会破坏匾额以及青金石,弄不好整个匾额都会报废。

孙中山不想落一个破坏文物的恶名,因此想重新打造一个。

然而按照同等规格重新打造,那毫无疑问是非常困难的,肯定会劳民伤财。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么还革命做什么,自己不就和往日剥削百姓的皇帝一样可恶了吗?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孙中山想了许久才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匾额的背面修改,这样就不会破坏文物,而且花费还很少。

然而当匾额被拆下来以后,孙中山看到匾额背后“大明门”三个大字之后突然明白,大清朝初期的统治者其实和自己有着同样的烦恼。

其实故宫本来就是明朝修建的宏大宫殿,而“大清门”的前身就是“大明门”,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同样觉得“大明门”非常突兀和别扭,因此大清统治者在不破坏匾额的情况下,在背后进行了修改。

然而到了孙中山手里之后,匾额的两面都已经不能用了,现在就只能放弃修改了。

可民众的呼声依旧高涨,孙中山很是无奈,既然无法修改,那就只能重新打造一个匾额了,不过材料都用普通的木材,这样就不会浪费太多的人力财力了。

为了在国庆日能够用上新的匾额,工匠们日夜赶工,最终在10月9日成功将匾额挂了上去。就这样,那块见证了三个时代的青金石匾额被完全拆了下来。

而新的匾额虽然是白底黑字的简单木质款式,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到了第二天10月10日,民国政府决定将其定为国庆日,而“中华门”三个字的匾额也非常和谐,没有了之前的突兀感。

同时,从这块匾额也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非常聪明,谨慎以及善良。

参考资料:《民国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