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实际的军事战略还是政治因素来考虑,比起二战末期苏美两军在易北河(Elbe)上的会师,苏英两军在这之后一个星期的会师都显得更默默无名。由于战争末期东西方阵营之间的矛盾已经趋于公开化,这次会师期间可谓暗流汹涌,但参与其中的两军官兵却实实在在的享受了几天难得的逍遥时光,留下了不少带有浓烈酒精气息的香艳轶事。
艾森豪威尔的如意算盘
到了1945年4月中旬,随着盟国在欧洲战场上不断高歌猛进,纳粹德国败局已定,而现在,摆在西线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已经不是如何消灭德军,而是采取怎样的策略,以便于在击败德国之后尽可能多的获得在欧洲大陆上的利益。为此,他对英军第21集团军下达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打到波罗的海沿岸。艾森豪威尔计划能借此一举拿下丹麦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一方面将这一地域的德军部队分割包围,另一方面则是及时接应从东部梅克伦堡(Mecklenburg)躲避苏联红军兵锋逃难而来的滚滚人群,当然更重要的是阻止苏军进入丹麦。这一计划的关键在于盟军部队能否及时穿过易北河下游,到达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半岛东部的波罗的海港口维斯马(Wismar),一座曾是汉萨联盟时代重镇的城市。根据雅尔塔会议上各方达成的共识,维斯马城位于预定的苏联占领区内大约35英里的位置。
图1. 遭到盟军空袭的维斯马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艾森豪威尔的这一计划是与其一贯的策略相违背的,因为按照美军条例的原则,战争的根本是在于集中一切力量打击敌方,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政治目的而冒险。之前出于这样的考虑,艾森豪威尔已经放弃了进攻柏林的计划,将夺取纳粹德国首都这样的政治荣誉让给了苏联红军。而出于同样的原因,他又放弃了对布拉格的争夺。不过,取而代之的是,他集中力量挥师攻入奥地利,阻止了纳粹残余进行最后抵抗的企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让英国军队向波罗的海沿岸进军的计划,几乎彻彻底底的出自政治因素的考虑。
到了4月30日,柏林战役已经进入尾声,同盟国两大阵营之间对于势力范围的争夺也终于被摆上了明面。出于各种原因,苏联方面要求艾森豪威尔对其计划进行解释。对此,艾森豪威尔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扫清波罗的海沿岸维斯马以西地区德军的抵抗,建立起一条南至什未林(Schwerin),西南到易北河上位于维滕贝格(Wittenberge,位于马格德堡(Magdeburg)北部的,而不是位于其南部的,在欧洲出现同名城镇的情况并不少见)下游大约23英里的德米茨(Doemitz)的防线。苏联方面接受了艾森豪威尔的这一说法,不过苏军部队也并没有因此降低向柏林北部易北河流域的进攻速度。
向大海的进军
在盟军方面,就在得到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之后,伯纳德·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ery)元帅立刻将其麾下的第21集团军进行了调整部署。由亨利·克里勒(Henry Crerar)指挥的加拿大第1军将攻占奥登堡(Oldenburg)、埃姆登(Emden)和威廉港(Wilhelmshaven),而由米尔斯·邓普希(Miles Dempsey)指挥的英军第2军则将攻占不莱梅(Bremen),并且肃清库克斯港半岛(Cuxhaven peninsula)的抵抗,以确保通往易北河下游的桥头堡,占领吕贝克(Lubeck),实现“尽快拿下石勒苏益格半岛”的目标。而在翼侧,则大致沿着维斯马—石勒苏益格—达尔肖(Darchau)一线,位于易北河以北(这段河流流向大致为东西向)。
而就在4月26日,英军第2军已经到达了维滕贝格到海岸线这一段的易北河。在右翼,正对着劳恩堡(Lauenburg)的方向上则是部署了第8军团(VIII Corps)的部队,在正对汉堡(Hamburg)的方向上是第12军团,而在左翼,第30军团拿下了库克斯港。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座完好的桥梁被占领。
图2. 汉堡港附近易北河上一座被摧毁的桥梁
又过了一天,到了27日,就在得知苏军已经于25日正式打响了进攻柏林的战斗之后,艾森豪威尔立刻给蒙哥马利拍发了一封催促其加速进攻易北河和波罗的海一线的电报。蒙哥马利对此不以为意,因为他对于所部在之前一个月快速突破易北河防线的成果已经心满意足。但是就在4月3日,艾森豪威尔将美军第9军从他的第21集团军中剥离了出来,这样大大削弱了第21集团军的攻坚能力。为了弥补第9军的离开给第21集团军战斗力造成的影响,到了4月20日,艾森豪威尔又将美军第18空降军调拨了过来。该军下辖3个师,包括了著名的第82空降师、第8步兵师和第7装甲师。不过,此时该部正在250英里之外的鲁尔地区(Ruhr),部署过来尚需时日。
就在代号为“进取”行动(Operation Enterprise)的进攻作战当中,第2军渡过易北河的攻势作为重头戏被进行了仔细规划。第8军团将突击渡河,而在这之后,英军第12军团和美军第18空降军将进入桥头堡坚守,为后续部队进行掩护,最终占领汉堡,并且在这之后肃清更上游各个地域的抵抗,在第8军团向北进攻波罗的海沿岸时掩护其侧翼。
初期的渡河行动将在距离汉堡上游大约40英里的劳恩堡展开。其中,第一批次由第15苏格兰师(15th Scottish Division)组成,该师还配属了第1突击旅(1st Commando Brigade)的部队,其主要负责渡河之后在河对岸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登陆场。在建立起桥梁之后,后续的第11装甲师和第6空降师也将进入桥头堡阵地,然后向吕贝克发起进攻。之后继续向东进攻,一旦第6空降师越过了易北河运河,该部将与预定向波罗的海沿岸进攻的美军第18空降军会合。
按照原计划,易北河渡河作战将于4月30日或者5月1日开始,但是,由于在西线德军整体的快速溃败,蒙哥马利在26日就将时间提前到了4月28日或者29日。而基于同样的原因,美军第18空降军军长李奇微(Ridgway)也表示,与其再等待6、7天时间穿过英军控制的桥梁,倒不如在4月30日日出前自行从上游10英里处的布莱克德(Bleckede)渡河。对于李奇微的计划,邓普希表示了赞同。
渡过易北河
就在4月29日凌晨2时,第8军团的突击开始了。就在暴雨的天气下,第1突击旅搭乘“水牛”(Buffalo,即美制LVT系列)式两栖装甲车,从劳恩堡对面开始强渡。而与此同时,第44旅在以西2英里处的阿尔特伦堡(Artlenburg)开始渡河。几乎就在此之后,皇家工兵第11军属工兵部队(11 AGRE)就开始在为橡皮艇充气,并且架起桥梁。尽管德军拼死抵抗,重炮和迫击炮的炮弹不停落在阵地上,甚至还有数架喷气式轰炸机对桥梁进行了轰炸,但是最终,在9小时内,一座9级浮桥在劳恩堡被架起。
图3. 正在装载布伦机枪车的英军“水牛”两栖装甲车群
图4. 盟军装甲部队正在通过阿尔特伦堡附近易北河上架起的浮桥
就在当晚,第18空降军在布莱克德开始了突击。就在突击开始之前,李奇微就在为如何让部队按时进入阵地而伤了脑筋。第8师已经从鲁尔赶到,但是却在靠近英军的劳恩堡地区附近集结,准备执行开始时的命令;而第82空降师也不容乐观,其下辖的第505伞兵团的2个营已经到达了预定的出发阵地,但是其余部队连同整个第7师却依然还在路上。为了加快速度,李奇微命令手头的第82空降师的2个营直接投入战斗,他又从第8师中抽调了4个营进行加强。
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赌博,不过这一次,李奇微赢了。就在4月30日凌晨1点,第505伞兵团搭乘冲锋舟,在粉碎了德军的零星抵抗之后,就在对岸建立起了1座桥头堡。之后的几个小时内,2组美军战斗突击工兵——第1130和第1143工兵部队,就开始在桥上建起1座重型桥梁。到了白天,德军对建造现场进行了猛烈炮击,虽然工程进度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经过13个小时的建设,全长1184英尺的桥梁终于在天黑之前得以投入使用。
几乎与此同时,就在英军的桥头堡阵地,第8军团也已经在阿尔特伦堡搭建完成了第二座浮桥,而由于交通堵塞等的原因,直到晚上,第11装甲师才得以渡河,第5师则紧随其后。而在这期间,第3伞兵旅也在劳恩堡渡过了易北河。不过同样由于交通堵塞的原因,该旅渡河时只能分批渡河,坦克被排在了最前面。按照李奇微的说法,许多伞兵单位的人员将自己的栗色贝雷帽翻了过来,由于贝雷帽内衬的眼色与装甲兵的黑色贝雷帽类似,所有他们也就混在装甲兵中渡过了桥。而第6空降师的其余人员也紧随其后,按照原计划拿下了桥头堡东边的地域。
而到了之后一天,也就是5月1日,两个登陆场都得到了扩大。在布莱克德,第8师的4个营以及来自第82空降师的补充部队对当面之敌展开了进攻,很快,德军的防御开始崩溃。从劳恩堡出发的第3伞兵旅在博伊岑堡(Boizenburg)附近与美军顺利会师,此后,该旅又一路向东。就在夜间,美军炮兵继续炮击了博伊岑堡。
就在5月1日这天即将结束时,英美联军的2个桥头堡已经扩展到了6英里深,并且连成一片。其他的桥梁也正在陆陆续续的架设起来。英军第7装甲师于格斯塔德(Geesthacht)渡过了河,而美军第7装甲师则在达尔肖成功渡河。
到了5月2日,从已经被攻破的柏林传来了希特勒已经自杀身亡的消息,这条消息一出,德军士兵的战斗意志立刻烟消云散。盟军部队一路高歌猛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在这一天当中,英军第7装甲师到达汉堡外围,与城内派来的谈判代表交谈投降事宜。而第11装甲师则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拿下了吕贝克,第5师则肃清了第11师身后地域的残余德军。与此同时,第82空降师在美军第7装甲师的一个战斗队的支援下,向东到达了卢德维格斯卢斯特(Ludwigslust),之后,又沿着东南走向的易北河到达了德米茨,然后,就在艾森豪威尔之前与苏联方面达成共识的分界线上护卫第21集团军的右翼。至于美军第8师,则一路向东北方向前进了约45英里,攻占了什未林,同期在皇家苏格兰禁卫龙骑兵团(Royal Scots Greys)的“谢尔曼”坦克掩护之下,第6空降师也肃清了通往维斯马的道路。
速度竞赛
虽然按照原计划,将由尼格尔·波特(Nigel Poett)准将指挥第5伞兵旅作为进攻的尖刀,但是作为第3伞兵旅的指挥官,詹姆斯·希尔(James Hill)准将显然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部队将首先进入维斯马城。就这样,5月2日早晨,就在开拔之后,这两个旅就开始沿着不同的路线,朝着位于维斯马城西南约20英里处的加德布施(Gadebusch)进发了。因为从这座城镇前往维斯马的道路只有一条,谁先到达了这里,谁也就将第一个到达维斯马。
图5. 正在对加拿大第1伞兵营军官训话的希尔(右一)
为了赢得这次竞赛,希尔准将命令弗雷泽·艾迪(Fraser Eadie)中校指挥加拿大第1伞兵营打头阵。而艾迪也进行了相应的部署,他命令由斯坦·沃特斯(Stan Waters)少校指挥B连搭上皇家苏格兰禁卫龙骑兵团C中队的“谢尔曼”坦克,一同作为进攻的刀尖。就像后来艾迪回忆时所说的,“我就一直坐在我的吉普车里,跟在斯坦·沃特斯他们的坦克后面,他来自于卡尔加里(Calgary),他身上的牛仔本能促使他坐着坦克以最快速度一路狂飙,就在早上9点,我们就一路到达了维滕贝格。”而另外一名加拿大伞兵也同样有着类似的回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一辆‘谢尔曼’居然能开出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过了维滕贝格,众人又一路杀到了吕佐(Lutzow),在这里,装甲兵们给他们的坦克补充了油料,然后继续加速前进,虽然在当中也遇到了少量抵抗,但是“谢尔曼”的炮火最终让这些抵抗都哑火了。
图6. 1944年6月,正在等待被运往法国前线的加拿大第1伞兵营士兵
图7. 加拿大第1伞兵营向维斯马城的进军路线图
虽然第3伞兵旅和第5伞兵旅在路上都被难民潮所阻,不过,到最后还是第3伞兵旅笑到了最后,英国人的坦克和搭载的加拿大伞兵从加德布施的路上呼啸而过。关于这次作战,皇家苏格兰禁卫龙骑兵团的战争日志上有着这样的记载:
“从这时开始,在这一天之后的时间里,大批的德国俘虏组成的人流正在缓缓前行,而我们则沿着和他们相反的方向继续前进。这些人都搭乘着自己的交通工具,其中甚至还能看见一辆III号坦克。”
图8. 维斯马附近的德军俘虏纵队
同样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加拿大伞兵则这样写到:
“所有的抵抗都已经崩溃,因为德军希望我们前进的越快越好越远越好。他们指望我们能够抢占到更多的土地,这样一来落在俄国人手里的就会变少。数千名德国军人排在路上,然后涌进村庄,他们朝我们欢呼,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看上去都只是一些乌合之众。”
就在经历了漫长的行军之后,到了5月2日下午,加拿大人和苏格兰人们终于在路途的尽头看见了维斯马城,然后他们进入了这座如画的中世纪古城。就在城市的路障那里,他们遭遇到了一些抵抗,不过,在B连的伞兵们和苏格兰人的“谢尔曼”的打击之下,这些抵抗也纷纷被瓦解。就在进入城区之后不久,艾迪从一名被恢复自由的前加拿大战俘那里得知,这里的守军已经撤退。就在穿过维斯马之后,加拿大伞兵又迅速占领了东边镇上的几座桥梁,而各个连的部队又在此之后分散开来,寻找其他可能的残余武装人员。就在港口,他们发现了9艘德国海军驱逐舰和5艘潜艇,可惜这些伞兵苦于手头的烧火棍根本奈何不了这些大家伙,只得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离开港口扬长而去。不过总的来说,德军基本上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除了几辆坦克对北部哈菲尔德(Haffeld)的道尼尔飞机制造厂(Dornier)的机库进行了炮击。
图9. 在维斯马城内向英军第6空降师投降的德国空军军人
第3伞兵旅最终赢得了这场竞赛,而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艾迪自然是不会被亏待,他很快被提名了各种荣誉。到了5月20日,李奇微本人亲自授予了他一枚银星勋章(Silver Star)。
当汤米遇到伊万
到了下午3点左右,第3伞兵旅的剩余部队也陆陆续续抵达了这里,第6空降师在这一天中行进了大约40英里,这也是皇家苏格兰禁卫龙骑兵团在此次战争中推进最长的一次作战。
又过了大约1个小时,就在加拿大第1伞兵营C连部队在东边的镇上守卫桥梁时,他们遇到了第一支进攻到此的苏军部队。这是一支苏军巡逻部队,一名军官和他的司机开着一辆吉普车开了过来。在遇到加拿大军队设置的路障之前,他似乎并不知道这里还有其他的盟军部队。营部文书事后写道,“他距离自己部队已经前出了很远,当他遇到我们时,他显得很惊讶,因为这里原本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
就在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希尔旅长立刻派出了第9营营长奈皮尔·克鲁肯登(Napier Crookenden)中校与苏军方面进行沟通。为了便于工作,希尔还指派了2名会说俄语的中士陪同克鲁肯登一同前往。克鲁肯登一行人乘坐一辆吉普车前往东边,随车还携带了一面大幅白旗,以免遭到误击。很快,他们便和苏军装甲兵的先头部队相遇。克鲁肯登向他们解释了自己的身份,然后要求见到他们的主官。就在他通过翻译和苏军军官进行交谈时,另外一支搭乘步兵的苏军装甲兵部队此时已经越过了他们,正一路朝着维斯马前进。见此情景,克鲁肯登立刻叫上那名苏军军官和他一起跳上吉普车,然后一路快马加鞭试图跟上这支部队。就在一番风驰电掣的快车之后,他们终于追上了队伍。那名苏军军官紧张的握着手臂,开着吉普车从小道试图超过坦克。终于,就在他们已经到了近郊时,他们终于停了下来。而就在这里,一个加拿大炮组已经架起了1门17磅反坦克炮,而炮口正对准了面前的道路。
克鲁肯登也搞明白了面前这支苏军部队的来历,他们隶属于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第17军。很快,那名苏军军官和克鲁肯登一起被带到了第6空降师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