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学季来临,一个新问题让个别学生欣喜,却让部分教师担忧: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会不会让“仿写论文”泛滥成灾?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ChatGPT仿写的论文,在语言、结构上相当成熟。个别研究中,甚至已经出现机器论文好于人类论文的情况。鉴于这些发现,以及ChatGPT对中文的熟练程度,我们不难预测,只要配以强大的数据库,利用ChatGPT或同类型程序,仿写出中文论文的可行性并不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圈的规范秩序将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站在教师的立场,至少短期内,我们仍可以谨慎乐观。这是因为ChatGPT虽然已经养成了极高的“语言天赋”,但远未达到“心智成熟”的地步,更不具备“学术素养”。它“创作”的论文,即使在表面上看不出破绽,内容也时常错漏百出,甚至不乏事实错误。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论文,ChatGPT更是难以适从。所以目前而言,只要教师稍微用心检查,加之检测工具的辅助,由ChatGPT撕开的作弊口子应该不难堵住。
退一步讲,就算人工智能程序解决了逻辑紊乱、事实差错等漏洞,也充其量只能做到文献综述的程度,无法生产出一篇合格的论文。因为合格与否的判定标准,是论文本身是否具有学术含量,作者是否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或者产生了独创性的观点。对于无法进行综合分析、理性思辨、创新研究的ChatGPT而言,学术成果无异于天方夜谭。
由此可见,利用ChatGPT钻学术空子的行为,既不正当,也不高明,本质上和开学前一天在寒假作业里胡写一通并无二致,都经不起细查,更不可能符合严谨的学术标准。
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程序的优势,在于搜集汇总资料、公式化写作等相对基础的工作。这些优势本身已经可以成为部分作业的代写工具,正演化为一大课堂顽疾。如果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将形成恶劣的课堂氛围,不但扭曲了学术道德观,还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沦丧独立思考的学术能力。
要纠正或预防这些问题,禁用ChatGPT显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因为科技进步很难因为这个“副作用”而停止。既然如此,学术圈,尤其是高校教师队伍,不妨逆向思维,利用技术变革的契机,将ChatGPT等程序用作工具,调整作业类型,改革教学方式,甚至修正评定模式。比如,允许学生借助人工智能的手段查找资料,激励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更深的内容。又如,鼓励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程序润色论文词句、规范格式体例,以便他们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攻坚。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我们都应该重新明确人对于人工智能的驾驭掌控,重新声扬学术研究的创新本质。
由ChatGPT掀起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必将产生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对此,我们有必要着眼小处,抱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警惕心堵住学术不端的漏洞,但我们更应该着眼大处,思考如何乘势而为,“化敌为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